No edit summary |
No edit summary |
||
(25 intermediate revisions by 2 users not shown) | |||
Line 12: | Line 12: | ||
Provided by Lewis R. Lancaster, [http://www.acmuller.net/descriptive_catalogue/index.html The Korean Buddhist Canon: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 Provided by Lewis R. Lancaster, [http://www.acmuller.net/descriptive_catalogue/index.html The Korean Buddhist Canon: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 ||
|textSubSourcelink=SatLink | |textSubSourcelink=SatLink | ||
|textSubContent={{HrText|828a16}}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 |textSubContent={{HrText|813a07}}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 ||
教化品第一 | |||
我今悉歸命 一切無上尊 | |||
為開法王藏 廣利諸群生 | |||
諸佛勝妙法 謗以為非法 | |||
愚癡無智慧 迷於邪正故 | |||
具足智慧人 善分別邪正 | |||
如是作論者 不違於正法 | |||
順三乘菩提 對三界煩惱 | |||
雖是弟子造 正取邪則捨 | |||
善說名句義 初中後功德 | |||
智者聞是義 不取於餘法 | |||
如我知佛意 堅住深正義 | |||
如實修行者 取同於佛語 | |||
雖無善巧言 但有真實義 | |||
彼法應受持 如取金捨石 | |||
妙義如真金 巧語如瓦石 | |||
依名不依義 彼人無明盲 | |||
依自罪業障 謗諸佛妙法 | |||
{{HrText|813b01}}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 |||
或有取他心 謗諸佛妙法 | |||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 |||
為種種供養 謗諸佛妙法 | |||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 |||
愚癡及我慢 樂行於小法 | |||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 |||
外現威儀相 不識如來教 | |||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 |||
為求名聞故 起種種異說 | |||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 |||
說乖修多羅 言是真實義 | |||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 |||
求利養攝眾 誑惑無智者 | |||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 |||
佛觀如是等 極惡罪眾生 | |||
慈悲心自在 為說法除苦 | |||
深智大慈悲 能如是利益 | |||
我說不求利 為正法久住 | |||
究竟一乘寶性論佛寶品第二 | |||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 |||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 |||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 |||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 |||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 |||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 |||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 |||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 |||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 |||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 |||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 |||
{{HrText|813c01}}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 |||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 |||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 |||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 |||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 |||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 |||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眾生 | |||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 |||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 |||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 |||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 |||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 |||
無閡淨智者 見諸眾生性 | |||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 |||
問曰依何等法有此三寶答曰偈言 | |||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 |||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 |||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 |||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 |||
究竟一乘寶性論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 |||
問曰云何得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答曰偈言 | |||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智 | |||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 |||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 |||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 |||
又復略說偈言 | |||
{{HrText|814a01}}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 |||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 |||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 |||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 |||
此偈明何義偈曰 | |||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 |||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 |||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 |||
厭苦求涅槃 欲願等諸業 | |||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 |||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 |||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 |||
眾生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 |||
有不淨雜淨 及以善淨等 | |||
如是次第說 眾生菩薩佛 | |||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 |||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 |||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 |||
佛性遍眾生 諸煩惱不染 | |||
如一切世間 依虛空生滅 | |||
依於無漏界 有諸根生滅 | |||
火不燒虛空 若燒無是處 | |||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佛性 | |||
地依於水住 水復依於風 | |||
風依於虛空 空不依地等 | |||
如是陰界根 住煩惱業中 | |||
諸煩惱業等 依不善思惟 | |||
不善思惟行 住清淨心中 | |||
自性清淨心 不住彼諸法 | |||
{{HrText|814b01}}陰入界如地 煩惱業如水 | |||
不正念如風 淨心界如空 | |||
依性起邪念 念起煩惱業 | |||
依因煩惱業 能起陰界入 | |||
依止於五陰 界入等諸法 | |||
有諸根生滅 如世界成壞 | |||
淨心如虛空 無因復無緣 | |||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 |||
如虛空淨心 常明無轉變 | |||
為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 |||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 |||
不生亦不滅 又無老病等 | |||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 |||
憐愍眾生故 示現有生滅 | |||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 |||
眾生所歸依 以無邊際故 | |||
常住不二法 以離妄分別 | |||
恒不執不作 清淨心力故 | |||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 |||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 |||
究竟一乘寶性論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 |||
萎花中諸佛 眾蜂中美蜜 | |||
皮糩等中實 糞穢中真金 | |||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 |||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 |||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 |||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 |||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 |||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 |||
{{HrText|814c01}}花蜂糩糞穢 地果故弊衣 | |||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 |||
佛蜜實真金 寶牙金像王 | |||
上妙寶像等 如來藏相似 | |||
{{DrelSection | verse=I.99;I.100;I.101;I.102;I.103:I.104 | text=問曰華佛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萎華者喻諸煩惱言諸佛者喻如來藏偈曰 | |||
功德莊嚴佛 住於萎華中 | |||
淨天眼者見 去花顯諸佛 | |||
佛眼觀自法 遍一切眾生 | |||
下至阿鼻獄 具足如來藏 | |||
自處常住際 以慈悲方便 | |||
令一切眾生 遠離諸障礙 | |||
如朽故華中 有諸佛如來 | |||
天眼者見知 除去萎華葉 | |||
如來亦如是 見貪煩惱垢 | |||
不淨眾生中 具足如來藏 | |||
以大慈悲心 憐愍世間故 | |||
為一切眾生 除煩惱花葉 | |||
問曰蜂蜜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群蜂者喻諸煩惱言美蜜者喻如來藏偈言 | |||
上妙美味蜜 為群蜂圍遶 | |||
須者設方便 散蜂而取蜜 | |||
如來亦如是 以一切智眼 | |||
見諸煩惱蜂 圍遶佛性蜜 | |||
以大方便力 散彼煩惱蜂 | |||
顯出如來藏 如取蜜受用 | |||
猶如百千億 那由他諸虫 | |||
遮障微妙蜜 無有能近者 | |||
有智者須蜜 殺害彼諸虫 | |||
{{HrText|815a01}}取上味美蜜 隨意而受用 | |||
無漏智如蜜 在眾生身中 | |||
煩惱如毒虫 如來所殺害}} | |||
{{DrelSection | verse=I.105;I.105;I.106:I.107;I.108;I.109;I.110;I.111;I.112;I.113;I.114;I.115;I.116;I.117;I.118;I.119;I.120;I.121;I.122;I.123:i.124;I.125;I.126;I.127;I.128:i.129 | text=問曰糩實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皮糩者喻諸煩惱言內實者喻如來藏偈言 | |||
穀實在糩中 無人能受用 | |||
時有須用者 方便除皮糩 | |||
佛見諸眾生 身有如來性 | |||
煩惱皮糩纏 不能作佛事 | |||
以善方便力 令三界眾生 | |||
除煩惱皮糩 隨意作佛事 | |||
如稻穀麥等 不離諸皮糩 | |||
內實未淨治 不任美食用 | |||
如是如來藏 不離煩惱糩 | |||
令一切眾生 煩惱所飢渴 | |||
佛自在法王 在眾生身中 | |||
能示以愛味 除彼飢渴苦 | |||
問曰糞金譬喻為明何義答曰糞穢譬喻者諸煩惱相似真金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 |||
如人行遠路 遺金糞穢中 | |||
經百千歲住 如本不變異 | |||
淨天眼見已 遍告眾人言 | |||
此中有真金 汝可取受用 | |||
佛觀眾生性 沒煩惱糞中 | |||
為欲拔濟彼 雨微妙法雨 | |||
如於不淨地 漏失真金寶 | |||
諸天眼了見 眾生不能知 | |||
諸天既見已 語眾悉令知 | |||
教除垢方便 得淨真金用 | |||
{{HrText|815b01}}佛性金亦爾 墮煩惱穢中 | |||
如來觀察已 為說清淨法 | |||
問曰地寶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地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 |||
譬如貧人舍 地有珍寶藏 | |||
彼人不能知 寶又不能言 | |||
眾生亦如是 於自心舍中 | |||
有不可思議 無盡法寶藏 | |||
雖有此寶藏 不能自覺知 | |||
以不覺知故 受生死貧苦 | |||
譬如珍寶藏 在彼貧人宅 | |||
人不言我貧 寶不言我此 | |||
如是法寶藏 在眾生心中 | |||
眾生如貧人 佛性如寶藏 | |||
為欲令眾生 得此珍寶故 | |||
彼諸佛如來 出現於世間 | |||
問曰果芽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果皮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子芽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 |||
如種種果樹 子芽不朽壞 | |||
種地中水灌 生長成大樹 | |||
一切諸眾生 種種煩惱中 | |||
皆有如來性 無明皮所纏 | |||
種諸善根地 生彼菩提芽 | |||
次第漸增長 成如來樹王 | |||
依地水火風 空時日月緣 | |||
多羅等種內 出生大樹王 | |||
一切諸眾生 皆亦復如是 | |||
煩惱果皮內 有正覺子牙 | |||
{{HrText|815c01}}依白淨等法 種種諸緣故 | |||
次第漸增長 成佛大法王 | |||
問曰衣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弊衣譬喻者諸煩惱相似金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 |||
弊衣纏金像 在於道路中 | |||
諸天為人說 此中有金像 | |||
種種煩惱垢 纏裹如來藏 | |||
佛無障眼見 下至阿鼻獄 | |||
皆有如來身 為令彼得故 | |||
廣設諸方便 說種種妙法 | |||
金像弊衣纏 墮在曠野路 | |||
有天眼者見 為淨示眾人 | |||
眾生如來藏 煩惱爛衣纏 | |||
在世間險道 而不自覺知 | |||
佛眼觀眾生 皆有如來藏 | |||
為說種種法 令彼得解脫 | |||
問曰女王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賤女譬喻者諸煩惱相似歌羅邏四大中有轉輪王身喻者生死歌羅邏藏中有如來藏轉輪王相似偈言 | |||
譬如孤獨女 住在貧窮舍 | |||
身懷轉輪王 而不自覺知 | |||
如彼貧窮舍 三有亦如是 | |||
懷胎女人者 喻不淨眾生 | |||
如彼藏中胎 眾生性亦爾 | |||
內有無垢性 名為不孤獨 | |||
貧女垢衣纏 極醜陋受苦 | |||
處於孤獨舍 懷妊王重擔 | |||
如是諸煩惱 染污眾生性 | |||
{{HrText|816a01}}受無量苦惱 無有歸依處 | |||
實有歸依處 而無歸依心 | |||
不覺自身中 有如來藏故 | |||
問曰摸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泥摸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 |||
如人融真金 鑄在泥摸中 | |||
外有焦黑泥 內有真寶像 | |||
彼人量已冷 除去外泥障 | |||
開摸令顯現 取內真寶像 | |||
佛性常明淨 客垢所染污 | |||
諸佛善觀察 除障令顯現 | |||
離垢明淨像 在於穢泥中 | |||
鑄師知無熱 然後去泥障 | |||
如來亦如是 見眾生佛性 | |||
儼然處煩惱 如像在摸中 | |||
能以巧方便 善用說法椎 | |||
打破煩惱摸 顯發如來藏 | |||
究竟一乘寶性論為何義說品第七 | |||
問曰餘修多羅中皆說一切空此中何故說有真如佛性偈言 | |||
處處經中說 內外一切空 | |||
有為法如雲 及如夢幻等 | |||
此中何故說 一切諸眾生 | |||
皆有真如性 而不說空寂 | |||
答曰偈言 | |||
以有怯弱心 輕慢諸眾生 | |||
執著虛妄法 謗真如實性 | |||
計身有神我 為令如是等 | |||
{{HrText|816b01}}遠離五種過 故說有佛性 | |||
究竟一乘寶性論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 |||
淨得及遠離 自他利相應 | |||
依止深快大 如彼所為義 | |||
初說佛菩提及得菩提方便偈言 | |||
向說佛法身 自性清淨體 | |||
為諸煩惱垢 客塵所染污 | |||
譬如虛空中 離垢淨日月 | |||
為彼厚密雲 羅網之所覆 | |||
佛功德無垢 常恒及不變 | |||
不分別諸法 得無漏真智 | |||
次說無垢清淨體偈言 | |||
如清淨池水 無有諸塵濁 | |||
種種雜花樹 周匝常圍遶 | |||
如月離羅睺 日無雲翳等 | |||
無垢功德具 顯現即彼體 | |||
蜂王美味蜜 堅實淨真金 | |||
寶藏大果樹 無垢真金像 | |||
轉輪聖王身 妙寶如來像 | |||
如是等諸法 即是如來身 | |||
次說成就自利利他偈言 | |||
無漏及遍至 不滅法與恒 | |||
清涼不變異 不退寂靜處 | |||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 |||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 |||
示現微妙色 出乎妙音聲 | |||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 |||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 |||
細思惟稠林 佛離虛空相 | |||
{{HrText|816c01}}次說第一義相應偈言 | |||
如空不思議 常恒及清涼 | |||
不變與寂靜 遍離諸分別 | |||
一切處不著 離閡麁澁觸 | |||
亦不可見取 佛淨心無垢 | |||
次說佛法身偈言 | |||
非初非中後 不破壞不二 | |||
遠離於三界 無垢無分別 | |||
此甚深境界 非二乘所知 | |||
具勝三昧慧 如是人能見 | |||
出過於恒沙 不思議功德 | |||
唯如來成就 不與餘人共 | |||
如來妙色身 清淨無垢體 | |||
遠離諸煩惱 及一切習氣 | |||
種種勝妙法 光明以為體 | |||
令眾生解脫 常無有休息 | |||
所作不思議 如摩尼寶王 | |||
能現種種形 而彼體非實 | |||
為世間說法 示現寂靜處 | |||
教化使淳熟 授記令入道 | |||
如來鏡像身 而不離本體 | |||
猶如一切色 不離於虛空 | |||
次說如來常住身偈言 | |||
世尊體常住 以修無量因 | |||
眾生界不盡 慈悲心如意 | |||
智成就相應 法中得自在 | |||
降伏諸魔怨 體寂靜故常 | |||
次說不可思議體偈言 | |||
非言語所說 第一義諦攝 | |||
{{HrText|817a01}}離諸覺觀地 無譬喻可說 | |||
最上勝妙法 不取有涅槃 | |||
非三乘所知 唯是佛境界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功德品第九 | |||
自利亦利他 第一義諦身 | |||
依彼真諦身 有此世諦體 | |||
果遠離淳熟 此中具足有 | |||
六十四種法 諸功德差別 | |||
略說偈言 | |||
佛力金剛杵 破無智者障 | |||
如來無所畏 處眾如師子 | |||
如來不共法 清淨如虛空 | |||
如彼水中月 眾生二種見 | |||
初說十力偈言 | |||
處非處果報 業及於諸根 | |||
性信至處道 離垢諸禪定 | |||
憶念過去世 天眼寂靜智 | |||
如是等諸句 說名十種力 | |||
如金剛杵者偈言 | |||
處非處業性 眾生諸信根 | |||
種種隨修地 過宿命差別 | |||
天眼漏盡等 佛力金剛杵 | |||
能刺摧散破 癡鎧山牆樹 | |||
次說四無畏偈言 | |||
如實覺諸法 遮諸閡道障 | |||
說道得無漏 是四種無畏 | |||
於所知境界 畢竟知自他 | |||
自知教他知 此非遮障道 | |||
能證勝妙果 自得令他得 | |||
{{HrText|817b01}}說自他利諦 是諸處無畏 | |||
如師子王者偈言 | |||
譬如師子王 諸獸中自在 | |||
常在於山林 不怖畏諸獸 | |||
佛人王亦爾 處於諸群眾 | |||
不畏及善住 堅固奮迅等 | |||
次說佛十八不共法偈言 | |||
佛無過無諍 無妄念等失 | |||
無不定散心 無種種諸想 | |||
無作意護心 欲精進不退 | |||
念慧及解脫 知見等不退 | |||
諸業智為本 知三世無障 | |||
佛十八功德 及餘不說者 | |||
佛身口無失 若他來破壞 | |||
內心無動相 非作心捨心 | |||
世尊欲精進 念淨智解脫 | |||
知見常不失 示現可知境 | |||
一切諸業等 智為本展轉 | |||
三世無障礙 廣大智行常 | |||
是名如來體 大智慧相應 | |||
覺彼大菩提 最上勝妙法 | |||
為一切眾生 轉於大法輪 | |||
無畏勝妙法 令彼得解脫 | |||
次說虛空不相應義偈言 | |||
地水火風等 彼法空中無 | |||
諸色中亦無 虛空無閡法 | |||
諸佛無閡障 猶如虛空相 | |||
如來在世間 如地水火風 | |||
而諸佛如來 所有諸功德 | |||
{{HrText|817c01}}乃至無一法 共餘世間有 | |||
次說三十二大人相偈言 | |||
足下相平滿 具足千輻輪 | |||
跟𦟛趺上隆 伊尼鹿王踹 | |||
手足悉柔軟 諸指皆纖長 | |||
鵝王網縵指 臂肘上下𦟛 | |||
兩肩前後平 左右俱圓滿 | |||
立能手過膝 馬王陰藏相 | |||
身𦟛相洪雅 如尼拘樹王 | |||
體相七處滿 上半如師子 | |||
威德勢堅固 猶如那羅延 | |||
身色新淨妙 柔軟金色皮 | |||
淨軟細平密 一孔一毛生 | |||
毛柔軟上靡 微細輪右旋 | |||
身淨光圓匝 頂上相高顯 | |||
項如孔雀王 頤方若師子 | |||
髮淨金精色 喻如因陀羅 | |||
額上白毫相 通面淨光明 | |||
口含四十齒 二牙白踰雪 | |||
深密內外明 上下齒平齊 | |||
迦陵頻伽聲 妙音深遠聲 | |||
所食無完過 得味中上味 | |||
細薄廣長舌 二目淳紺色 | |||
眼睫若牛王 功德如蓮華 | |||
如是說人尊 妙相三十二 | |||
一一不雜亂 普身不可嫌 | |||
次說如水中月偈言 | |||
秋空無雲翳 月在天及水 | |||
一切世間人 皆見月勢力 | |||
{{HrText|818a01}}清淨佛輪中 具功德勢力 | |||
佛子見如來 功德身亦爾 | |||
究竟一乘寶性論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 |||
於可化眾生 以教化方便 | |||
起化眾生業 教化眾生界 | |||
諸佛自在人 於可化眾生 | |||
常待時待處 自然作佛事 | |||
遍覺知大乘 最妙功德聚 | |||
如大海水寶 如來智亦爾 | |||
菩提廣無邊 猶如虛空界 | |||
放無量功德 大智慧日光 | |||
遍照諸眾生 有佛妙法身 | |||
無垢功德藏 如我身無異 | |||
煩惱障智障 雲霧羅網覆 | |||
諸佛慈悲風 吹令散滅盡 | |||
次說大乘業喻略說偈言 | |||
帝釋妙鼓雲 梵天日摩尼 | |||
響及虛空地 如來身亦爾 | |||
初說帝釋鏡像譬喻偈言 | |||
如彼毘琉璃 清淨大地中 | |||
天主帝釋身 於中鏡像現 | |||
如是眾生心 清淨大地中 | |||
諸佛如來身 於中鏡像現 | |||
帝釋現不現 依地淨不淨 | |||
如是諸世間 鏡像現不現 | |||
如來有起滅 依濁不濁心 | |||
如是諸眾生 鏡像現不現 | |||
天主帝釋身 鏡像有生滅 | |||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 |||
{{HrText|818b01}}如來身亦爾 鏡像有生滅 | |||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 |||
如地普周遍 遠離高下穢 | |||
大琉璃明淨 離垢功德平 | |||
以彼毘琉璃 清淨無垢故 | |||
天主鏡像現 及莊嚴具生 | |||
若男若女等 於中見天主 | |||
及妙莊嚴具 作生彼處願 | |||
眾生為生彼 修行諸善行 | |||
持戒及布施 散花捨珍寶 | |||
後時功德盡 地滅彼亦滅 | |||
心琉璃地淨 諸佛鏡像現 | |||
諸佛子菩薩 見佛心歡喜 | |||
為求菩提故 起願修諸行 | |||
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偈言 | |||
如毘琉璃滅 彼鏡像亦滅 | |||
無可化眾生 如來不出世 | |||
琉璃寶地淨 示現佛妙像 | |||
彼淨心不壞 信根芽增長 | |||
白淨法生滅 佛像亦生滅 | |||
如來不生滅 猶如帝釋王 | |||
此業自然有 見是等現前 | |||
法身不生滅 盡諸際常住 | |||
次說天中妙鼓譬喻偈言 | |||
天妙法鼓聲 依自業而有 | |||
諸佛說法音 眾生自業聞 | |||
如妙聲遠離 功用處身心 | |||
令一切諸天 離怖得寂靜 | |||
佛聲亦如是 離功用身心 | |||
{{HrText|818c01}}令一切眾生 得證寂滅道 | |||
於彼戰鬪時 為破修羅力 | |||
因鼓出畏聲 令修羅退散 | |||
如來為眾生 滅諸煩惱苦 | |||
為世間說法 示勝禪定道 | |||
一切世間人不覺自過失偈言 | |||
聾不聞細聲 天耳聞不遍 | |||
唯智者境界 以聞心不染 | |||
次說雲雨譬喻偈言 | |||
知有起悲心 遍滿世間處 | |||
定持無垢藏 佛雨淨穀因 | |||
世間依善業 依風生雲雨 | |||
依悲等增長 佛妙法雲雨 | |||
依止器世間雨水味變壞偈言 | |||
譬如虛空中 雨八功德水 | |||
到醎等住處 生種種異味 | |||
如來慈悲雲 雨八聖道水 | |||
到眾生心處 生種種解味 | |||
無差別心偈言 | |||
信於妙大乘 及中謗法者 | |||
人遮多鳥鬼 此三聚相似 | |||
正定聚眾生 習氣不定聚 | |||
身見邪定聚 邪見流生死 | |||
秋天無雲雨 人空鳥受苦 | |||
夏天多雨水 燒鬼令受苦 | |||
佛現世不現 悲雲雨法雨 | |||
信法器能得 謗法有不聞 | |||
不護眾生偈言 | |||
天雨如車軸 澍下衝大地 | |||
{{HrText|819a01}}雹及礔礰石 金剛爆火等 | |||
不護微細虫 山林諸果樹 | |||
草穀稻糧等 行人故不雨 | |||
如來亦如是 於麁細眾生 | |||
相應諸方便 般若悲雲雨 | |||
諸煩惱習氣 我邪見眾生 | |||
如是種類等 一切智不護 | |||
為滅苦火偈言 | |||
知病離病因 取無病修藥 | |||
苦因彼滅道 知離觸修等 | |||
無始世生死 波流轉五道 | |||
五道中受樂 猶如臭爛糞 | |||
寒熱惱等觸 諸苦畢竟有 | |||
為令彼除滅 降大妙法雨 | |||
知天中退苦 人中追求苦 | |||
有智者不求 人天自在樂 | |||
慧者信佛語 已信者知苦 | |||
亦復知苦因 觀滅及知道 | |||
次說梵天譬喻偈言 | |||
梵天過去願 依諸天淨業 | |||
梵天自然現 化佛身亦爾 | |||
梵宮中不動 常現於欲界 | |||
諸天見妙色 失五欲境界 | |||
佛法身不動 而常現世間 | |||
眾生見歡喜 不樂諸有樂 | |||
有現不現偈言 | |||
從天退入胎 現生有父母 | |||
在家示嬰兒 習學諸伎藝 | |||
戲樂及遊行 出家行苦行 | |||
{{HrText|819b01}}現就外道學 降伏於天魔 | |||
成佛轉法輪 示道入涅槃 | |||
諸薄福眾生 不能見如來 | |||
次說日譬喻偈言 | |||
如日光初出 普照諸蓮華 | |||
有同一時開 亦有一時合 | |||
佛日亦如是 照一切眾生 | |||
有智如華開 有罪如華合 | |||
如日照水華 而日無分別 | |||
佛日亦如是 照而無分別 | |||
次第偈言 | |||
日初出世間 千光次第照 | |||
先照高大山 後照中下山 | |||
佛日亦如是 次第照世間 | |||
先照諸菩薩 後及餘眾生 | |||
光明輪不同偈言 | |||
色智身二法 大悲身如空 | |||
遍照諸世間 故佛不同日 | |||
日不能遍照 諸國土虛空 | |||
不破無明闇 不示何知境 | |||
放種種諸色 光明雲羅網 | |||
示大慈悲體 真如妙境界 | |||
佛入城聚落 無眼者得眼 | |||
見佛得大利 亦滅諸惡法 | |||
無明沒諸有 邪見黑闇障 | |||
如來日光照 見慧未見處 | |||
次說摩尼珠譬喻偈言 | |||
一時同處住 滿足所求意 | |||
摩尼寶無心 而滿眾生願 | |||
{{HrText|819c01}}自在大法王 同住於悲心 | |||
眾生種種聞 佛心無分別 | |||
次說響譬喻偈言 | |||
譬如諸響聲 依他而得起 | |||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 |||
如來聲亦爾 依他心而起 | |||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 |||
次說虛空譬喻偈言 | |||
無物不可見 無觀無依止 | |||
過眼識境界 無色不可見 | |||
空中見高下 而空不如是 | |||
佛中見一切 其義亦如是 | |||
次說地譬喻偈言 | |||
一切諸草木 依止大地生 | |||
地無分別心 而增長成就 | |||
眾生心善根 依止佛地生 | |||
佛無分別心 而增廣成就 | |||
佛聲猶如響 以無名字說 | |||
佛身如虛空 遍不可見常 | |||
如依地諸法 一切諸妙藥 | |||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 |||
依佛地諸法 白淨妙法藥 | |||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 |||
究竟一乘寶性論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 |||
佛性佛菩提 佛法及佛業 | |||
諸出世淨人 所不能思議 | |||
此諸佛境界 若有能信者 | |||
得無量功德 勝一切眾生 | |||
以求佛菩提 不思議果報 | |||
{{HrText|820a01}}得無量功德 故勝諸世間 | |||
若有人能捨 魔尼諸珍寶 | |||
遍布十方界 無量佛國土 | |||
為求佛菩提 施與諸法王 | |||
是人如是施 無量恒沙劫 | |||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 |||
聞已復能信 過施福無量 | |||
若有智慧人 奉持無上戒 | |||
身口意業淨 自然常護持 | |||
為求佛菩提 如是無量劫 | |||
是人所得福 不可得思議 | |||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 |||
聞已復能言 過戒福無量 | |||
若人入禪定 焚三界煩惱 | |||
過天行彼岸 無菩提方便 | |||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 |||
聞已復能信 過禪福無量 | |||
無慧人能捨 唯得富貴報 | |||
修持禁戒者 得生人天中 | |||
修行斷諸障 悲慧不能除 | |||
慧除煩惱障 亦能除智障 | |||
聞法為慧因 是故聞法勝 | |||
何況聞法已 復能生信心 | |||
我此所說法 為自心清淨 | |||
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 | |||
若有智慧人 聞能信受者 | |||
我此所說法 亦為攝彼人 | |||
依燈電摩尼 日月等諸明 | |||
一切有眼者 皆能見境界 | |||
{{HrText|820b01}}依佛法光明 慧眼者能見 | |||
以法有是利 故我說此法 | |||
若一切所說 有義有法句 | |||
能令修行者 遠離於三界 | |||
及示寂靜法 最勝無上道 | |||
佛說是正經 餘者顛倒說 | |||
雖說法句義 斷三界煩惱 | |||
無明覆慧眼 貪等垢所縛 | |||
又於佛法中 取少分說者 | |||
世典善言說 彼三尚可受 | |||
何況諸如來 遠離煩惱垢 | |||
無漏智慧人 所說修多羅 | |||
以離於諸佛 一切世間中 | |||
更無勝智慧 如實知法者 | |||
如來說了義 彼不可思議 | |||
思者是謗法 不識佛意故 | |||
謗聖及壞法 此諸邪思惟 | |||
煩惱愚癡人 妄見所計故 | |||
故不應執著 邪見諸垢法 | |||
以淨衣受色 垢膩不可染 | |||
問曰以何因緣有此謗法答曰偈言 | |||
愚不信白法 邪見及憍慢 | |||
過去謗法障 執著不了義 | |||
著供養恭敬 唯見於邪法 | |||
遠離善知識 親近謗法者 | |||
樂著小乘法 如是等眾生 | |||
不信於大乘 故謗諸佛法 | |||
智者不應畏 怨家蛇火毒 | |||
因陀羅礔礰 刀杖諸惡獸 | |||
{{HrText|820c01}}虎狼師子等 彼但能斷命 | |||
不能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 |||
應畏謗深法 及謗法知識 | |||
決定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 |||
雖近惡知識 惡心出佛血 | |||
及殺害父母 斷諸聖人命 | |||
破壞和合僧 及斷諸善根 | |||
以繫念正法 能解脫彼處 | |||
若復有餘人 誹謗甚深法 | |||
彼人無量劫 不可得解脫 | |||
若人令眾生 覺信如是法 | |||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識 | |||
彼人是智者 以如來滅後 | |||
迴邪見顛倒 令入正道故 | |||
三寶清淨性 菩提功德業 | |||
我略說七種 與佛經相應 | |||
依此諸功德 願於命終時 | |||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 |||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 |||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 |||
◎論曰第一教化品如向偈中已說應知此論廣門有十一品中則七品略唯一品初釋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應知偈言 | |||
{{DrelSection | verse=I.1 | text=佛法及眾僧 性道功德業 | |||
略說此論體 七種金剛句 | |||
此偈明何義言金剛者猶如金剛難可沮壞所證之義亦復如是故言金剛所言句者以此論句能與證義為根本故此明何義內身證法無言之體以聞思智難可證得猶如金{{HrText|821a01}}剛名字章句以能詮彼理中證智隨順正道能作根本故名為句此復何義有二義故何謂二義一難證義二者因義是名為義金剛字句應如是知 | |||
又何謂為義何謂為字義者則有七種證義何謂七義一者佛義二者法義三者僧義四者眾生義五者菩提義六者功德義七者業義是名為義是故經言又第一義諦者所謂心緣尚不能知何況名字章句故所言字者隨以何等名字章句言語風聲能表能說能明能示此七種義是名為字是故經言又世諦者謂世間中所用之事名字章句言語所說故又此七種金剛句義如諸經中廣說應知應云何知依佛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如來者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能得見故依法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法者非可說事以是故非耳識所聞故依僧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僧者名為無為是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讚歎故依眾生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言眾生者乃是諸佛如來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以正智慧不能觀察眾生之義何況能證毛道凡夫於此義中唯信如來是故舍利弗隨如來信此眾生義舍利弗言眾生者即是第一義諦舍利弗言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舍利弗言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依菩提義故經中說言世尊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名涅槃界世尊言涅槃界者即是{{HrText|821b01}}法身故依功德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舍利弗如世間燈明色及觸不離不脫又如摩尼寶珠明色形相不離不脫舍利弗法身之義亦復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故依業義故如來經中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所作業自然行故如是等名略說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體相應知}}{{DrelSection | verse=I.2 | text=是故偈言 | |||
七種相次第 總持自在王 | |||
菩薩修多羅 序分有三句 | |||
餘殘四句者 在菩薩如來 | |||
智慧差別分 應當如是知 | |||
此偈明何義以是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一切佛法廣說其相如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中三句餘四句在彼修多羅菩薩如來法差別分應知云何序分有初三句彼修多羅序分中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如是三種根本字句次第示現佛法僧寶說彼三寶次第生起成就應知餘四句者說隨順三寶因成就三寶因應知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於八地中十自在為首具足得一切自在是故菩薩坐於道場勝妙之處於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經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故以諸菩薩住九地時於一切法中得為無上最大法師善知一切諸眾生心到一切眾生{{HrText|821c01}}根機第一彼岸能斷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是故菩薩成大菩提是故經言善轉法輪故以諸菩薩於第十地中得住無上法王位後能於一切佛所作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是故經言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故彼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即彼經中次後示現是故經言與大比丘眾俱如是乃至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如是次第善能教化聲聞位地及佛菩提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如是畢竟有無量功德又說聲聞菩薩諸功德已次說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三昧境界又說諸佛如來三昧境界已次說無垢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又說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已次說大眾雲集種種供養讚歎如來雨種種衣雨種種華雨種種香如是等示現佛寶不思議事應知又復次說妙法莊嚴法座又說妙法莊嚴法座已次說法門名字及示現功德此明法寶功德差別應如又復次說諸菩薩摩訶薩迭共三昧行境界示現種種功德此明僧寶功德差別應知又復次說如來放大光明授諸菩薩摩訶薩太子法王位職又復次說與大無畏不怯弱辯才又復讚歎諸佛如來第一功德又復次說最上第一大乘之法示現如實修行彼大乘故於法中證果即彼三寶無上功德次第差別序分中義大都已竟應如是知已說自在王菩薩修多羅序分中三寶次說佛性義有六十種法清淨彼功德何以故以有彼清淨無量功德性為清淨彼性修六十種法為此義故十地經中數數說金{{HrText|822a01}}以為譬喻為清淨彼佛性義故又復即於此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說如來業已次說不清淨大毘琉璃摩尼寶喻是故經言善男子譬如善巧摩尼寶師善知清淨大摩尼寶向大摩尼寶性山中取未清淨諸摩尼寶既取彼寶以嚴灰洗嚴灰洗已然後復持黑頭髮衣以用揩磨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以辛味飲食汁洗食汁洗已然後復持衣纏裹木以用揩磨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後復以大藥汁洗藥汁洗已次後復更持細軟衣以用揩磨以細軟衣用揩磨已然後遠離銅鐵等鑛毘琉璃垢方得說言大琉璃寶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善知不淨諸眾生性知已乃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為驚怖彼樂世眾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令彼眾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復為說不退法輪次說清淨波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眾生入如來境界如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入法中已故名無上最大福田又復依此自性清淨如來性故經中偈言 | |||
譬如石鑛中 真金不可見 | |||
能清淨者見 見佛亦如是 | |||
向說佛性有六十種淨業功德何謂六十所謂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薩摩訶薩大悲三十二種諸菩薩業 | |||
已說佛性義次說佛菩提有十六種無上菩提大慈悲心 | |||
{{HrText|822b01}}已說佛菩提次說諸佛如來功德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 |||
已說功德次說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如是七種金剛句義彼修多羅廣說體相如是應知問}}{{DrelSection | verse=I.3 | text=曰此七種句有何次第答曰偈言 | |||
從佛次有法 次法復有僧 | |||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 |||
十力等功德 為一切眾生 | |||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 |||
{{DrelSection | verse=I.4 | text=已說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說七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三寶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眾生彼諸眾生歸依於佛尊敬如來歸依於法尊敬如來歸依於僧依於三寶說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說四偈◎ | |||
{{HrText|822b19}}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 |||
◎佛寶品第二 | |||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 |||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 |||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 |||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 |||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 |||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 |||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 |||
{{HrText|822c01}}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 |||
{{DrelSection | verse=I.5 | text=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
無為體自然 不依他而知 | |||
智悲及以力 自他利具足 | |||
此偈略明佛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為八一者無為體二者自然三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DrelSection | verse=I.6;I.7;I.8 | text=偈言 | |||
非初非中後 自性無為體 | |||
及法體寂靜 故自然應知 | |||
唯內身自證 故不依他知 | |||
如是三覺知 慈心為說道 | |||
智悲及力等 拔苦煩惱刺 | |||
初三句自利 後三句利他 | |||
此偈明何義遠離有為名為無為應知又有為者生住滅法無彼有為是故佛體非初中後故得名為無為法身應知偈言佛體無前際[*]及無中間際[*]亦復無後際故又復遠離一切戲論虛妄分別寂靜體故名為自然應知偈言寂靜故不依他知者不依他因緣證知故不依他因緣證知者不依他因緣生故不依他因緣生者自覺不依他覺故如是依於如來無為法身相故一切佛事無始世來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從他聞不從他聞者不從師聞自自在智無言之體而自覺知偈言自覺知故既自覺知已然後為他生盲眾生令得覺知為彼證得無為法身說無上道是故名為無上智悲應知偈言既自覺知已為欲令他知是故為彼說無畏常恒道故無畏{{HrText|823a01}}常恒道者明道無畏是常是恒以出世間不退轉法如是次第又拔他苦煩惱根本如來智慧慈悲及神力如是三句刀金剛杵譬喻示現又以何者為苦根本略說言之謂三有中生名色是又何者為煩惱根本謂身見等虛妄邪見疑戒取等又名色者是彼所攝所生苦芽應知如來智慧慈悲心等能割彼芽以是義故說刀譬喻偈言佛能執持彼智慧慈悲刀故割截諸苦芽故又邪見疑所攝煩惱見道遠離以世間智所不能知稠林煩惱不能破壞如世間中樹林牆等彼相似法以如來力能破壞彼以是故說金剛杵喻偈言及妙金剛杵故摧碎諸見山覆藏顛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此六種句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中次第顯說應知應云何知彼經中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者此明如來無為之相又復次說無垢清淨琉璃地中帝釋王身鏡像現等如是乃至九種譬喻皆明如來不生不滅又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復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嘗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等句皆說寂靜差別之相此明何義明佛一切所作事中遠離一切戲論分別寂靜自然次說餘殘修多羅彼中說言如實覺知一切法門者此明如來不依他故證大菩提又復次說如來菩提有十六種是故經言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HrText|823b01}}實覺知一切諸法觀察一切眾生法性不淨有垢有點奮迅於諸眾生大悲現前此明如來無上智悲應知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覺知一切法者如向前說無體為體如實覺知者如實無分別佛智知故觀察一切眾生法性者乃至邪聚眾生如我身中法性法體法界如來藏等彼諸眾生亦復如是無有差別如來智眼了了知故不淨者以諸凡夫煩惱障故有垢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智障故有點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彼二種習氣障故奮迅者能如實知種種眾生可化方便入彼眾生可化方便種種門故大悲者成大菩提得於一切眾生平等大慈悲心為欲令彼一切眾生如佛證智如是覺知證大菩提故次於一切眾生平等轉大法輪常不休息如是三句能作他利益故名為力應知又此六句次第初三種句謂無為等功德如來法身相應示現自利益餘三種句所謂智等示現他利益又復有義以有智慧故證得第一寂靜法身是故名為自利益又依慈悲力等二句轉大法輪示現他利益}}{{DrelSection | verse=I.9 | text=已說佛寶次明法寶 | |||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 |||
論曰依彼佛寶有真法寶以是義故次佛寶後示現法寶依彼法寶故說四偈 | |||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 |||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 |||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 |||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 |||
{{HrText|823c01}}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 |||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 |||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 |||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 |||
{{DrelSection | verse=I.10 | text=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
不思議不二 無分淨現對 | |||
依何得何法 離法二諦相 | |||
此偈略明法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為八一者不可思議二者不二三者無分別四者淨五者顯現六者對治七者離果八者離因}}{{DrelSection | verse=I.11 | text=離者偈言 | |||
滅諦道諦等 二諦攝取離 | |||
彼各三功德 次第說應知 | |||
此偈明何義前六功德中初三種功德不思議不二及無分別等示現彼滅諦攝取離煩惱應知餘殘有三句淨顯現對治示現彼道諦攝取斷煩惱因應知又證法所有離名為滅諦以何等法修行斷煩惱名為道諦以此二諦合為淨法以二諦相名為離法}}{{DrelSection | verse=I.12 | text=應知偈言 | |||
不思量無言 智者內智知 | |||
以如是義故 不可得思議 | |||
清涼不二法 及無分別法 | |||
淨顯現對治 三句猶如日 | |||
此偈明何義略明滅諦有三種法以是義故不可思議應知以何義故不可思議有四義故何等為四一者為無二者為有三者為有無四者為二偈言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亦非即於彼亦復不離彼故滅諦有三種{{HrText|824a01}}法應知者此明何義滅諦非可知有三種法何等為三一者非思量境界故偈言不可得思量非聞慧境界故二者遠離一切聲響名字章句言語相貌故偈言出離言語道故三者聖人內證法故偈言內心知故又滅諦云何不二法者及云何無分別者如不增不減經中如來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偈言清涼故何者是二而說不二所言二者謂業煩惱言分別者所謂集起業煩惱因及邪念等以知彼自性本來寂滅不二無二行知苦本來不生是名苦滅諦非滅法故名苦滅諦是故經言文殊師利何等法中無心意意識行彼法中無分別以無分別故不起邪念以有正念故不起無明以不起無明故即不起十二有支以不起十二有支故即名無生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非滅法故名苦滅諦世尊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恒清涼不變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所纏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畢竟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所纏名如來藏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說滅諦應知又以何因得此滅諦如來法身謂於見道及修道中無分別智三種日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彼真妙法日故何等為三一者日輪清淨相似相對法以遠離一切煩惱垢故偈言清淨無塵垢故二者顯現一切色像相似相對法以一切種一切智能照知故偈言大智慧光明故三者對治闇相似相對法以起{{HrText|824b01}}一切種智對治法故偈言普照諸世間故又以何者是所治法所謂依取不實事相虛妄分別念生貪瞋癡結使煩惱此明何義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取不實事相念故起於貪心依瞋恚故起於瞋心依於無明虛妄念故起於癡心又復依彼貪瞋癡等虛妄分別取不實事相念起邪念心依邪念心起於結使依於結使起貪瞋癡以是義故身口意等造作貪業瞋業癡業依此業故復有生生不斷不絕如是一切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集起邪念依邪念故起諸煩惱依煩惱故起一切業依業起生如是此一切種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一實性界如彼如實性觀察如實性而不取相以不取相故能見實性如是實性諸佛如來平等證知又不見如是虛妄法相如實知見如實有法真如法界以見第一義諦故如是二法不增不減是故名為平等證智是名一切種智所治障法應如是知以起真如智對治法故彼所治法畢竟不復生起現前偈言能破諸曀障覺觀貪瞋癡一切煩惱等故又此得滅諦如來法身因於見道中及修道中無分別智廣說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等修多羅中言須菩提真如如來真如平等無差別如是等應知}}{{DrelSection | verse=I.13 | text=已說法寶次說僧寶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 |||
論曰依大乘法寶有不退轉菩薩僧寶以是義故次法寶後示現僧寶依彼僧寶故說四偈 | |||
{{HrText|824c01}}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眾生 | |||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 |||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 |||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 |||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 |||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 |||
無閡淨智眼 見諸眾生性 | |||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 |||
{{DrelSection | verse=I.14 | text=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
如實知內身 以智見清淨 | |||
故名無上僧 諸佛如來說}} | |||
{{DrelSection | verse=I.15 | text=此偈明何義偈言 | |||
如實見眾生 寂靜真法身 | |||
以見性本淨 煩惱本來無 | |||
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眾生清淨無有我寂靜真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此明何義此見自性清淨法身略說有二種法何等為二一者見性本來自性清淨二者見諸煩惱本來寂滅偈言以能知於彼自性清淨心見煩惱無實故離諸煩惱故又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又本來常為煩惱所染此二種法於彼無漏真如法界中善心不善心俱更無第三心如是義者難可覺知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剎尼迦善心非煩惱所染剎尼迦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HrText|825a01}}可了}}{{DrelSection | verse=I.16 | text=知如是等聖者勝鬘經中廣說自性清淨心及煩惱所染應知又有二種修行謂如實修行及遍修行難證知義如實修行者謂見眾生自性清淨佛性境界故偈言無障淨智者如實見眾生自性清淨性佛法身境界故遍修行者謂遍十地一切境界故見一切眾生有一切智故又遍一切境界者以遍一切境界依出世間慧見一切眾生乃至畜生有如來藏應知彼見一切眾生有真如佛性初地菩薩摩訶薩以遍證一切真如法界故偈言無閡淨智眼見諸眾生性遍無量境界故}}{{DrelSection | verse=I.17 | text=無閡者謂遍修行以如實知無如是內身自覺知彼無漏法界無障無閡依於二法一者如實修行二者遍修行此明何義謂出世間如實內證真如法智不共二乘凡夫人等應知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出世間清淨證智略說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佛證智何等為二一者無障二者無礙無障者謂如實修行見諸眾生自性清淨境界故名無障無閡者謂遍修行以如實知無邊境界故名無閡}}{{DrelSection | verse=I.18 | text=此明何義偈言 | |||
如實知見道 見清淨佛智 | |||
故不退聖人 能作眾生依 | |||
此偈明何義又依初地菩薩摩訶薩證智清淨見道不退地乘能作見彼無上菩提清淨勝因應知偈言如實知見道見清淨佛智故此初地證智勝餘菩薩摩訶薩布施持戒等波羅蜜功德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依如實見真如證智是故能與一切眾生天龍八部聲聞辟支佛等作歸依處偈言不退聖人能{{HrText|825b01}}作眾生依故 | |||
問曰以何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答曰菩薩僧寶功德無量是故應供以應供故合應禮拜讚歎供養聲聞之人無如是義以是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此明何義偈言 | |||
境界諸功德 證智及涅槃 | |||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 |||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 |||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 |||
此偈明何義略說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辟支佛故何等為十一者觀勝二者功德勝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者神力勝十者果勝觀勝者謂觀真如境界是名觀勝偈言境界故功德勝者菩薩修行無厭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勝偈言功德故證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名證智勝偈言證智故涅槃勝者教化眾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涅槃故地勝者所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諸地故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是名清淨勝偈言淨無垢故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遍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生勝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如來家故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力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言果勝最無上故此明何義有黠慧人知諸菩薩功德無量修習菩提無量無邊廣大功德有大智慧慈悲圓滿為照知彼無量眾生性行稠{{HrText|825c01}}林猶如初月唯除諸佛如來滿月菩薩摩訶薩知諸聲聞乃至證得阿羅漢道少智慧人無大悲心為照自身猶如星宿既如是知欲取如來大滿月身修菩提道而當棄捨初月菩薩起心禮拜供養其餘星宿聲聞辟支佛者無有是處此復何義明為利益一切眾生初始發起菩提之心諸菩薩等已能降伏不為利益他眾生身為自利益修持無漏清淨禁戒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之人何況其餘得十自在等無量無邊功德菩薩摩訶薩而同聲聞辟支佛等少功德人無有是處以是義故經中偈言 | |||
若為自身故 修行於禁戒 | |||
遠離大慈心 捨破戒眾生 | |||
以為自身故 護持禁戒財 | |||
如是持戒者 佛說非清淨 | |||
若為他人故 修行於禁戒 | |||
能利益眾生 如地水火風 | |||
以為他眾生 起第一悲心 | |||
是名淨持戒 餘似非清淨}} | |||
{{DrelSection | verse=I.19 | text=問曰依何等義為何等人諸佛如來說此三寶答曰偈言 | |||
依能調所證 弟子為三乘 | |||
信三供養等 是故說三寶 | |||
此偈明何義略說依三種義為六種人故說三寶何等為三一者調御師二者調御師法三者調御師弟子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故六種人者何等為六一者大乘二者中乘三者小乘四者信佛五者信法六者信僧偈言{{HrText|826a01}}為三乘信三供養等故初釋第一義第一第四人歸依兩足中最勝第一尊佛示現調御師大丈夫義故偈言依能調故為取佛菩提諸菩薩人故偈言為大乘故為信供養諸佛如來福田人故偈言信佛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佛寶偈言是故說佛寶故已釋第一義第一第四人次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歸依離煩惱中最勝第一法示現調御師所證功德法故偈言依所證故為自然知不依他知深因緣法辟支佛人故偈言為中乘故為信供養第一妙法福田人故偈言信法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法寶偈言是故說法寶故已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次釋第三義第三第六人歸依諸眾中最勝第一諸菩薩僧示現調御師弟子於諸佛如來所說法中如實修行不相違義故偈言依弟子故為從他聞聲聞人故偈言為小乘故為信供養第一聖眾福田人故偈言信僧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僧寶偈言是故說僧寶故是名略說依三種義為六種人故諸佛如來說此三寶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為三乘信三供養等是故說三寶故又為可化眾生令次第入以是義故依於世諦示現明說立三歸依此明何義}}{{DrelSection | verse=I.20 | text=偈言 | |||
可捨及虛妄 無物及怖畏 | |||
二種法及僧 非究竟歸依 | |||
此偈明何義法有二種何等為二一所說法二所證法所說法者謂如來說修多羅等名字章句身所攝故彼所說法證道時滅如捨船栰偈言可捨故所證法者復有二種謂依{{HrText|826b01}}二種差別以依何法證何法故此明何義所謂有道有為相攝若為有為相所攝者彼法虛妄偈言及虛妄故若虛妄者彼法非實若非實者彼非真諦非真諦者即是無常若無常者非可歸依又復若依彼聲聞道所得滅諦彼亦無物猶如燈滅唯斷少分諸煩惱苦若如是者則是無物若無物者云何為他之所歸依偈言無物故僧者凡有三乘之人三乘人中依聲聞僧常有怖畏常求歸依諸佛如來求離世間此是學人所應作者未究竟故猶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所言怖畏者云何怖畏以阿羅漢雖盡有漏而不斷一切煩惱習氣彼於一切有為行相極怖畏心常現在前是故聖者勝鬘經言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恐怖故歸依如來故彼若如是有怖畏者彼人畢竟為欲遠離彼怖畏處求無畏處以是義故依遠離彼怖畏之處名為學者當有所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畏之處是故聲聞法僧二寶是少分歸依非究竟歸依偈言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故}}{{DrelSection | verse=I.21 | text=此明何義偈言 | |||
眾生歸一處 佛法身彼岸 | |||
依佛身有法 依法究竟僧 | |||
此偈明何義如向所說諸佛如來不生不滅寂靜不二離垢法身故以唯一法身究竟清{{HrText|826c01}}淨處故又三乘之人無有救者無歸依者以唯有彼岸無始本際畢竟無盡是可歸依恒可歸依所謂唯是諸佛如來故如是常恒清涼不變故可歸依聖者勝鬘經中廣說應知}}{{DrelSection | verse=I.22 | text=問曰以何義故佛法眾僧說名為寶答曰偈言 | |||
真寶世希有 明淨及勢力 | |||
能莊嚴世間 最上不變等 | |||
此偈明何義所言寶者有六種相似依彼六種相似相對法故佛法眾僧說名為寶何等為六一者世間難得相似相對法以無善根諸眾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偈言真寶世希有故二者無垢相似相對法以離一切有漏法故偈言明淨故三者威德相似相對法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偈言勢力故四者莊嚴世間相似相對法以能莊嚴出世間故偈言能莊嚴世間故五者勝妙相似相對法以出世間法故偈言最上故六者不可改異相似相對法以得無漏法世間八法不能動故偈言不變故}}{{DrelSection | verse=I.23 | text=問曰依何等法有此三寶而依此法得有世間及出世間清淨生起三寶答曰為彼義故說兩行偈 | |||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 |||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 |||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 |||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 |||
{{DrelSection | verse=I.24 | text=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
如是三寶性 唯諸佛境界 | |||
以四法次第 不可思議故 | |||
{{HrText|827a01}}此偈明何義真如有雜垢者謂真如佛性未離諸煩惱所纏如來藏故及遠離諸垢者即彼如來藏轉身到佛地得證法身名如來法身故佛無量功德者即彼轉身如來法身相中所有出世間十力無畏等一切諸功德無量無邊故及佛所作業者即彼十力等一切諸佛法自然常作無上佛業常不休息常不捨離常授諸菩薩記彼處次第有四種法不可思議是故名為如來境界}}{{DrelSection | verse=I.25 | text=何等四處偈言 | |||
染淨相應處 不染而清淨 | |||
不相捨離法 自然無分別 | |||
此偈明何義真如有雜垢者同一時中有淨有染此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信深因緣法聲聞辟支佛於彼非境界故 | |||
是故聖者勝鬘經中佛告勝鬘言天女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天女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辟支佛等唯依佛語信此二法故偈言染淨相應處故及遠離諸垢者真如非本有染後時言清淨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心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如彼心本體如來如是知是故經言如來一念心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偈言不染而清淨故佛無量功德者謂前際後際於一向染凡夫地中常不捨離真如法身一切諸佛法無異無差別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復次佛子如來智{{HrText|827b01}}慧無處不至何以故以於一切眾生界中終無有一眾生身中而不具足如來功德及智慧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佛子譬如有一極大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若與二千世界等者悉記二千世界中事若與小千世界等者悉記小千世界中事四天下等者悉記一切四天下事須彌山王等者悉記須彌山王等事地天宮等者悉記地天宮殿中事欲天宮等者悉記欲天宮殿中事色天宮等者悉記色天宮殿中事若與無色天宮等者悉記一切無色界天宮殿中事彼等三千大千世界極大經卷在一極細小微塵內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出興於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作如是念云何如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內而不饒益諸眾生耶我今應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作是念已 | |||
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閡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愚癡眾生顛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爾時如來以無障閡清淨天眼觀察一切諸眾生身既觀察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方便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一切妄想顛倒垢縛令具足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如來即時教彼眾生修八聖道捨離一切虛妄顛倒離{{HrText|827c01}}顛倒已見如來智與如來等饒益眾生故偈言不相捨離法故及佛所作業者同一時一切處一切時自然無分別隨順眾生心隨順可化眾生根性不錯不謬隨順作佛業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善男子如來為令一切眾生入佛法中故無量如來業作有量說善男子如來所有實作業者於彼一切世間眾生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知不可以名字說何以故以難可得與前眾生故以於一切諸佛國土不休息故以一切諸佛悉平等故以過一切諸世間心所作事故以無分別猶如虛空悉平等故以無異無差別法性體故如是等廣說已又說不淨大毘琉璃摩尼寶珠譬喻言善男子汝依此譬喻應知如來業不可思議故平等遍至故一切處不可呵故三世平等故不斷絕三寶種故諸佛如來雖如是住不可思議業中而不捨離虛空法身雖不捨離虛空法身而於眾生隨所應聞名字章句為之說法雖為眾生如是說法而常遠離一切眾生心所念觀何以故以如實知一切眾生諸心行故偈言自然無分別故依此妙法身出生於三寶者}}{{DrelSection | verse=I.26 | text=偈言 | |||
所覺菩提法 依菩提分知 | |||
菩提分教化 眾生覺菩提 | |||
初句為正因 餘三為淨緣 | |||
前二自利益 後二利益他 | |||
此偈明何義此四種句總攝一切所知境界此明何義初一句者謂所證法應知以彼證法名為菩提偈言所覺菩提法故第二句菩{{HrText|828a01}}提依菩提分知者以諸佛菩提功德能作佛菩提因故偈言依菩提分知故第三句菩提分教化者以菩提分令他覺故第四句眾生覺菩提者所化眾生覺菩提故此四種句次第不取相依此行故清淨菩提出生三寶應知偈言所覺菩提法依菩提分知菩提分教化眾生覺菩提故以一句因三句緣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菩提者十力等諸佛如來法三十二種諸佛如來作業依如來業眾生聞聲依彼法故得清淨因緣出生三寶應知是故偈言初句為正因餘三為淨緣故}}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 |||
{{HrText|828a16}}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 |||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 ||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差別說應知此以何義向前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27;I.28 | text=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差別說應知此以何義向前偈言 | ||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 ||
Line 31: | Line 928: | ||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 ||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 ||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 ||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 {{DrelSection | verse=I.29 | text=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 ||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 ||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 ||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 ||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種說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何等為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遍一切處九者不變十者無差別}}{{DrelSection | verse=I.30 | text=初依體因故說一偈 | |||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 ||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 ||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31 | text=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 ||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軟 |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軟 | ||
寶空水功德 相似相對法 | 寶空水功德 相似相對法 | ||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如如意寶珠虛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悉成就故{{HrText|828c01}}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如如意寶珠虛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悉成就故}}{{HrText|828c01}}{{DrelSection | verse=I.32;I.33 | text=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 ||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 ||
Line 52: | Line 949: | ||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 ||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 ||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三種眾生何等為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謗解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間不求證涅槃二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衛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復有計空為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為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為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眾生計空為有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為有彼不可化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HrText|829a01}}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聲聞偈言怖畏世間苦故聲聞故二者辟支佛偈言捨離諸眾生故及自覺故不求彼二者所謂第一利根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便求道種種外道等故又亦不同有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間涅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間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間行堅固慈悲涅槃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又彼求有眾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為邪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墮無方便求道眾生名為不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求離世間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為正定聚眾生又除求於無障礙道大乘眾生餘有四種眾生何等為四一者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聞四者辟支佛彼四眾生有四種障故不能證故不能會故不能見如來之性何等為四一者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信大乘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橫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者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虛空藏首楞嚴等諸三昧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捨利益一切眾生捨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為利益眾生故偈言大悲故是名四種障障四種眾生為對治彼四種障故{{HrText|829b01}} |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三種眾生何等為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謗解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間不求證涅槃二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衛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復有計空為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為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為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眾生計空為有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為有彼不可化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HrText|829a01}}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聲聞偈言怖畏世間苦故聲聞故二者辟支佛偈言捨離諸眾生故及自覺故不求彼二者所謂第一利根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便求道種種外道等故又亦不同有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間涅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間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間行堅固慈悲涅槃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又彼求有眾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為邪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墮無方便求道眾生名為不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求離世間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為正定聚眾生又除求於無障礙道大乘眾生餘有四種眾生何等為四一者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聞四者辟支佛彼四眾生有四種障故不能證故不能會故不能見如來之性何等為四一者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信大乘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橫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者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虛空藏首楞嚴等諸三昧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捨利益一切眾生捨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為利益眾生故偈言大悲故是名四種障障四種眾生為對治彼四種障故{{HrText|829b01}}諸菩薩摩訶薩信修行大乘等四種對治法得無上清淨法身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種清淨法界修習善法此是諸佛隨順法子於佛家生}}{{DrelSection | verse=I.34 | text=是故偈言 | ||
大乘信為子 般若以為母 | 大乘信為子 般若以為母 | ||
禪胎大悲乳 諸佛如實子 | 禪胎大悲乳 諸佛如實子}} | ||
偈言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故又依果業故說一偈 | {{DrelSection | verse=I.35;I.36 | text=偈言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故又依果業故說一偈 | ||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 ||
Line 68: | Line 965: | ||
如清淨真空 得第一無我 | 如清淨真空 得第一無我 | ||
諸佛得淨體 是名得大身 | 諸佛得淨體 是名得大身 | ||
此偈明何義得大身者謂如來得第一清淨真如法身彼是諸佛如來實我以得自在體830a01以得第一清淨身偈言諸佛得淨體故以是義故諸佛名得清淨自在偈言是名得大身故以是義故依於此義諸佛如來於無漏界中得為第一最自在我又復即依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為有以無我相無法相故以是義故不得言有以如彼相如是無故又復即依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為無以唯有彼真如我體是故不得言無法身以如彼相如是有故依此義故諸外道問如來死後為有身耶為無身耶有如是等是故如來不記不答諸聲聞人畏世間苦為對治彼畏世間苦諸菩薩摩訶薩修行一切世間出世間諸三昧故證得第一樂波羅蜜果應知辟支佛人棄捨利益一切眾生樂住寂靜為對治彼棄捨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住無限齊世間常利益眾生證得第一常波羅蜜果應知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大悲四種修行如是次第得如來身淨我樂常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又復有義依此四種如來法身名為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此明何義信修行大乘是故諸佛如來常得清淨法界到第一彼岸是故說言廣大如法界修行般若波羅蜜是故諸佛如來成就虛空法身以器世間究竟無我以修行虛空藏等無量三昧以是義故於一切處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說言究竟如虛空以修行大悲於一切眾生無限齊時得慈悲心平等是故說言盡未來際又此四種波羅蜜等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HrText|830b01}}菩薩為證如來功德法身第一彼岸有四種障何等為四一者緣相二者因相三者生相四者壞相緣相者謂無明住地即此無明住地與行作緣如無明緣行無明住地緣亦如是故因相者謂無明住地緣行即此無明住地緣行為因如行緣識無漏業緣亦如是故生相者謂無明住地緣依無漏業因生三種意生身如四種取緣依有漏業因而生三界三種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壞相者謂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如依生緣故有老死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亦如是故又一切煩惱染皆依無明住地根本以不離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未得遠離無明住地垢是故未得究竟無為淨波羅蜜又即依彼無明住地緣以細相戲論習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為我波羅蜜又即緣彼無明住地有細相戲論集因無漏業生於意陰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為樂波羅蜜以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未得永滅是故未證究竟甘露如來法身以未遠離不可思議變易生死常未究竟是故未得不變異體是故未得究竟無為常波羅蜜又如煩惱染無明住地亦如是如業染無漏業行亦如是如生染三種意生身及不可思議變易死亦如是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譬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世尊依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世尊此三乘地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HrText|830c01}}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說應知 | |||
復次以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中無淨我樂常波羅蜜彼岸功德身是故聖者勝鬘經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如是等故此明何義}}{{DrelSection | verse=I.37;I.38 | text=以如來法身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障智障習氣故名為淨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淨波羅蜜以得寂靜第一自在我故離無我戲論究竟寂靜故名為我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我波羅蜜以得遠離意生陰身因故名為樂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樂波羅蜜以世間涅槃平等證故故名為常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又復略說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淨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因相故二者離垢清淨以勝相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我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遠離諸外道邊以離虛妄我戲論故二者遠離諸聲聞邊以離無我戲論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樂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遠離一切苦二者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此以何義云何遠離一切苦以滅一切種苦故以滅一切意生身故云何遠離煩惱習氣以證一切法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常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不滅一切諸有為行以離斷見邊故二者不取無為涅槃以離常見邊故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HrText|831a01}}故以是義故依如是向說法界法門第一義諦說即世間法名為涅槃以此二法不分別故以證不住世間涅槃故是}}{{DrelSection | verse=I.39 | text=故偈言 | |||
無分別之人 不分別世間 | 無分別之人 不分別世間 | ||
不分別涅槃 涅槃有平等 | 不分別涅槃 涅槃有平等}} | ||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40 | text=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 ||
若無佛性者 不得厭諸苦 | 若無佛性者 不得厭諸苦 | ||
不求涅槃樂 亦不欲不願 | 不求涅槃樂 亦不欲不願 | ||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亦無欲涅槃亦不願求如是等此明何義略說佛性清淨正因於不定聚眾生能作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依見世間種種苦惱厭諸苦故生心欲離諸世間中一切苦惱偈言若無佛性者不得厭諸苦故二者依見涅槃樂悕寂樂故生求心欲心願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求涅槃樂亦不欲不願故又欲者求涅槃故求者悕涅槃故悕者於悕求法中不怯弱故欲得者於所求法中方便追求故及諮問故願者所期法中所期法者心心相行}}{{DrelSection | verse=I.41 | text=是故偈言 | |||
見苦果樂果 此依性而有 | 見苦果樂果 此依性而有 | ||
若無佛性者 不起如是心 | 若無佛性者 不起如是心 | ||
此偈明何義凡所有見世間苦果者凡所有見涅槃樂果者此二種法善根眾生有一切依因真如佛性非離佛性無因緣故起如是心偈言見苦果樂果此依性而有故若無因緣生如是心者一闡提等無涅槃性應發菩提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起如是心故以性未離一切客塵煩惱諸垢於三乘中未曾{{HrText|831b01}}修習一乘信心又未親近善知識等亦未修習親近善知識因緣是故華嚴性起中言次有乃至邪見聚等眾生身中皆有如來日輪光照作彼眾生利益作未來因善根增長諸白法故向說一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槃性者此義云何為欲示現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無量時故如是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又依相應義故說一偈}} | |||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 {{DrelSection | verse=I.42 | text=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 ||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 ||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43 | text=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 ||
佛法身慧定 悲攝眾生性 | 佛法身慧定 悲攝眾生性 | ||
海珍寶水等 相似相對法 | 海珍寶水等 相似相對法 | ||
此偈明何義以有三處故次第有三種大海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性中依因畢竟成就相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身清淨因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似相對法故集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法故得如來大悲因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攝眾生性故水相似相對法故又修行智慧三昧門寶相似相對法以彼無分別不可思議有大勢力功德相應故又修行菩薩大悲水相似相對法以於一切眾生柔軟大悲得一味等味相行故如是彼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HrText|831c01}}竟不相捨離故名相應}}{{DrelSection | verse=I.44 | text=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 |||
通智及無垢 不離於真如 | 通智及無垢 不離於真如 | ||
如燈明煖色 無垢界相似 | 如燈明煖色 無垢界相似 | ||
此偈明何義有三處次第三種燈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法界中依果相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通二者知漏盡智三者漏盡此以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對法以受用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能治相似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知漏盡智者無漏智煖相似相對法以能燒業煩惱無有餘殘能燒相似相對法故偈言智故煖故漏盡者轉身漏盡色相似相對法以常無垢清淨光明具足相無垢相似相對法故偈言無垢故色故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以離智障故光明者如自性清淨體彼二是客塵煩惱如是略說六種無漏智離煩惱無學身所攝法於無漏法界中彼此迭共不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DrelSection | verse=I.45;I.46 | text=知又依行義故說一偈 | |||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 ||
Line 102: | Line 999: | ||
凡夫心顛倒 見實異於彼 | 凡夫心顛倒 見實異於彼 | ||
如實不顛倒 諸佛離戲論 | 如實不顛倒 諸佛離戲論 | ||
此偈明何義向明如來法界中一切法真如清淨明同相依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法門等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此以何義略明依三種人何等為三一者不實見凡夫二者實見{{HrText|832a01}}聖人三者畢竟成就如來法身是名三種行應知應云何知謂取顛倒離顛倒離戲論如是次第此以何義取顛倒者謂諸凡夫三種虛妄想心見故偈言凡夫心顛倒故離顛倒者以聖人遠離虛妄想心見故偈言見實異於彼故離戲論者正離顛倒及諸戲論以煩惱障智障及煩惱習氣諸佛如來根本永盡故偈言如實不顛倒諸佛離戲論故}}{{DrelSection | verse=I.47;I.48 | text=自此以下即依此行餘四種義廣差別說應知又復即依彼三種人依時差別故說一偈 | |||
有不淨有淨 及以善淨等 | 有不淨有淨 及以善淨等 | ||
Line 110: | Line 1,007: | ||
體等六句義 略明法性體 | 體等六句義 略明法性體 | ||
次第三時中 說三種名字 | 次第三時中 說三種名字 | ||
此偈明何義謂向所明無漏法性如來廣說種種法門彼諸法門略說依於六種句義所謂攝聚體因果業相應及行偈言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故於三時中次第依彼三種名字畢竟應知偈言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故此以何義謂不淨時名為眾生偈言有不淨故不淨淨時名為菩薩偈言有淨故於善淨時名為如來偈言及以善淨故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量煩惱所纏從無始來隨順世間生死濤波去來生退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捨一切欲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舍利弗即此法身得離一切煩惱使纏過一{{HrText|832b01}}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得住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觀之地於一切境界中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故偈言如是次第說眾生菩薩佛故}}{{DrelSection | verse=I.49:I.50 | text=自此以下即依彼三時明如來法性遍一切處故說一偈 | |||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 ||
Line 118: | Line 1,015: | ||
過功德畢竟 遍至及同相 | 過功德畢竟 遍至及同相 | ||
下中勝眾生 如虛空中色 | 下中勝眾生 如虛空中色 | ||
此偈明何義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分別彼清淨心於三時中次第於過失時於功德時於功德清淨畢竟時同相無差別猶如虛空在瓦銀金三種器中平等無異無差別一切時有以是義故經中說有三時次第如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故}}{{DrelSection | verse=I.51 | text=自此已下即依此三時明如來法性遍至一切處依染淨時不變不異有十五偈此等諸偈略說要義應知偈言 | |||
諸過客塵來 性功德相應 | 諸過客塵來 性功德相應 | ||
Line 128: | Line 1,025: | ||
於善淨時中 過恒沙佛法 | 於善淨時中 過恒沙佛法 | ||
不離脫思議 佛自性功德 | 不離脫思議 佛自性功德 | ||
本際中間際 及以後際等 | {{HrText|832c01}}本際中間際 及以後際等 | ||
如來真如性 體不變不異 | 如來真如性 體不變不異}} | ||
初依不淨時不變不異十一偈者 | {{DrelSection | verse=I.52;I.53;I.54;I.55;I.56;I.57;I.58;I.59;I.60;I.61;I.62;I.63 | text=初依不淨時不變不異十一偈者 | ||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 ||
Line 153: | Line 1,050: | ||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 ||
如虛空淨心 常明元轉變 | 如虛空淨心 常明元轉變 | ||
為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 為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 ||
此虛空譬喻偈示現何義明如來性依不淨時法體不變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64 | text=此虛空譬喻偈示現何義明如來性依不淨時法體不變偈言 | ||
不正思惟風 諸業煩惱水 | 不正思惟風 諸業煩惱水 | ||
自性心虛空 不為彼二生 | 自性心虛空 不為彼二生 | ||
自性清淨心 其相如虛空 | {{HrText|833a01}}自性清淨心 其相如虛空 | ||
邪念思惟風 所不能散壞 | 邪念思惟風 所不能散壞 | ||
諸業煩惱水 所不能濕爛 | 諸業煩惱水 所不能濕爛 | ||
老病死熾火 所不能燒燃 | 老病死熾火 所不能燒燃 | ||
此偈明何義如依邪念風輪起業煩惱水聚依業煩惱水聚生陰界入世間而自性心虛空不生不起偈言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水自性心虛空不為彼二生故如是依邪念風災業行煩惱水災老病死等火災吹浸燒壞陰入界世間而自性清淨心虛空常住不壞如是於不淨時中器世間相似相對法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有集有滅諸佛如來無為之性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不變易示現法體此自性清淨法門虛空譬喻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彼經中言諸善男子煩惱本無體真性本明淨一切煩惱羸薄毘婆舍那有大勢力一切煩惱客塵自性清淨心根本一切諸煩惱虛妄分別自性清淨心如實不分別諸佛子譬如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風住風依空住而彼虛空無依住處諸善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風大空大此四大中唯虛空大以為最勝以為大力以為堅固以為不動以為不作以為不散不生不滅自然而住諸善男子彼三種大生滅相應無實體性剎那不住諸佛子此三種大變異無常諸佛子而虛空界常不變異諸佛子如是陰界入依業煩惱住諸煩惱業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惟依於佛性自性清淨心住以是義故經中說言自性清淨心客塵煩惱{{HrText|833b01}}染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煩惱業所有陰界入如是諸法從於因緣和合而生以諸因緣壞散而滅諸善男子彼自性清淨心無因無緣故無和合不生不滅諸善男子如虛空界自性清淨心亦復如是如風大界不正思惟亦復如是如水大海諸業煩惱亦復如是如地大界陰界入等亦復如是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根本皆無堅實無住無住本根本清淨無根本故}}{{DrelSection | verse=I.65 | text=已說不淨時中依無分別相自性清淨心虛空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起不正念風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不正念諸業煩惱因相水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生陰界入果相轉變地相似相對法未說彼焚燒死病老等諸過患相火相似相對法是故次說偈言 | |||
有三火次第 劫燒人地獄 | 有三火次第 劫燒人地獄 | ||
能作種種苦 能熟諸行根 | 能作種種苦 能熟諸行根 | ||
此偈明何義明此三法老病死火於不淨時中不能變異彼如來藏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世諦故說有生死世尊死者諸根壞世尊生者新諸根起世尊而如來藏不生不死不老不變何以故世尊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境界世尊如來藏者常恒清涼不變故}}{{DrelSection | verse=I.66;I.67 | text=已說依不淨時不變不異◎ | |||
◎次說依淨不淨時不變不異故說二偈 | ◎次說依淨不淨時不變不異故說二偈 | ||
Line 174: | Line 1,071: | ||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 ||
憐愍眾生故 示現有生滅 | 憐愍眾生故 示現有生滅 | ||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HrText|833c01}}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
老病死諸苦 聖人永滅盡 | 老病死諸苦 聖人永滅盡 | ||
依業煩惱生 諸菩薩無彼 | 依業煩惱生 諸菩薩無彼 | ||
此偈明何義明此老病死等苦火於不淨時依業煩惱本生如世間火依薪本生以諸菩薩得生意生身於淨不淨時畢竟永滅盡以是義故諸業煩惱等常不能燒燃}}{{DrelSection | verse=I.68 | text=而依慈悲力故示現生老病死而遠離生等以見如實故以是義故諸菩薩摩訶薩依善根結使生非依業煩惱結使生以依心自在力生依大悲力現於三界示現生示現老示現病示現死而彼無有生老病死諸苦等法以如實見真如佛性不生不滅是名不淨淨時如修多羅中依愛無漏業根本煩惱廣說應知如如來於大海慧菩薩經中說言大海慧何者能住世間善根相應煩惱所謂集諸善根無有厭足故以心願生攝取諸有故求見一切諸佛如來故教化一切眾生心不疲惓故攝取一切諸佛妙法故於諸眾生常作利益故常不捨離樂貪諸法結使故常不捨離諸波羅蜜結使故大海慧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世間善根相應煩惱依此煩惱諸菩薩摩訶薩生於三界受種種苦不為三界煩惱過患之所染污大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諸善根以何義故說名煩惱佛告大海慧菩薩言大海慧如是煩惱諸菩薩摩訶薩能生三界受種種苦依此煩惱故有三界非染煩惱三界中生大海慧菩薩以方便智力依善根力故心生三界是故名為善根相應煩惱而{{HrText|834a01}}生三界非染心生大海慧譬如長者若居士等唯有一子甚愛甚念見者歡喜而彼一子依愚癡心因戲樂故墮在極深糞廁井中時彼父母及諸親屬見彼一子墮在大廁深坑糞中見已歔欷悲泣啼哭而不能入彼極深廁糞屎器中而出其子 | |||
爾時彼處眾中更有一長者子或一居士子見彼小兒墮在深廁糞屎井中見已疾疾生一子想生愛念心不起惡心即入深廁糞屎井中出彼一子大海慧為顯彼義說此譬喻大海慧何者彼義大海慧言極深井糞屎坑者名為三界大海慧言一子者一切眾生諸菩薩等於一切眾生生一子想大海慧爾時父母及諸親者名為聲聞辟支佛人以二乘人見諸眾生墮在世間極大深坑糞屎井中既見彼已悲泣啼哭而不能拔彼諸眾生大海慧彼時更有一長者子一居士子者名為菩薩摩訶薩離諸煩惱清淨無垢以離垢心現見無為真如法界以自在心現生三界為教化彼諸眾生故大海慧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悲畢竟遠離諸有畢竟遠離諸縛而迴生於三界有中以依方便般若力故諸煩惱火不能焚燒欲令一切諸眾生等遠離諸縛而為說法大海慧我今說此修多羅句依諸菩薩心為利益一切眾生得自在力而生三有依諸善根慈悲心力依於方便般若力故是名示現淨不淨時又菩薩摩訶薩以如實智知如來法身不生不滅故得如是菩薩摩訶薩功德法體此修多羅句向前已說自下次{{HrText|834b01}}說大毘琉璃摩尼寶喻佛言大海慧譬如無價大毘琉璃摩尼寶珠善治善淨善光明墮在泥中住一千年彼摩尼寶經千年後乃出彼泥出已水洗洗已極淨極淨洗已然後極明即不失本清淨無垢摩尼寶體大海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如實知見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光明淨心而為客塵煩惱所染大海慧諸菩薩等生如是心彼諸煩惱不染眾生自性淨心是諸煩惱客塵虛妄分別心起而彼諸菩薩復生是心我今畢竟令諸眾生遠離客塵諸煩惱垢為之說法如是菩薩不生怯弱心轉於一切眾生生增上力我要畢竟令得解脫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此諸煩惱無有少體菩薩爾時復生是心諸煩惱無體諸煩惱羸薄是諸煩惱無有住處如是菩薩如實知諸煩惱虛妄分別而有依邪見念而有以正見者諸煩惱垢不能得起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我應如實觀諸煩惱更不復生以不生煩惱故生諸善法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我若自起諸煩惱者云何而得為諸煩惱所縛眾生說法令離諸煩惱縛菩薩爾時復生是心以我不著諸煩惱故是故得為諸煩惱縛眾生說法我應修行諸波羅蜜結使煩惱相應善根為欲教化諸眾生故又復云何名為世間以三界相似鏡像法故此明何義依無漏法界中有三種意生身應知彼因無漏善根所作名為世間以離有漏諸業煩惱所作世間法故亦名涅槃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有為世間有無為世間世尊有{{HrText|834c01}}有為涅槃有無為涅槃故又有為無為心心數法相應法故故說名為淨不淨時此義於第六菩薩現前地說彼諸漏盡無障礙般若波羅蜜解脫現前修行大悲以為救護一切眾生故不取證如寶鬘經中依漏盡故說入城喻彼經中言善男子譬如有城縱廣正等各一由旬多有諸門路嶮黑闇甚可怖畏有人入者多受安樂復有一人唯有一子愛念甚重遙聞彼城如是快樂即便捨子欲往入城是人方便得過嶮道到彼城門一足已入一足未舉即念其子尋作是念我唯一子來時云何竟不與俱誰能養護令離眾苦即捨樂城還至子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憐愍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垂得盡漏而不取證何以故愍眾生故捨漏盡通乃至行於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般涅槃多諸門者喻於八萬諸三昧門路嶮難者喻諸魔業到城門者喻於五通一足入者喻於智慧一足未入者喻諸菩薩未證解脫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眾生顧念子者喻大悲心還子所者喻調眾生能得解脫而不證者即是方便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大方便力發大精進起堅固心修行禪定得證五通如是菩薩依禪通業善修心淨無漏滅盡定現前如是菩薩即得生於大悲之心為救一切諸眾生故現前無漏智通而迴轉不取寂滅涅槃以為教化諸眾生故迴取世間乃至示現凡夫人地於第四菩薩焰地中{{HrText|835a01}}為自利益善起精進為利益他善起堅固心漏盡現前於第五菩薩難勝地中依止五通自利利他善熟心行無漏滅盡定現前是故於第六菩薩地中無障礙般若波羅蜜起漏盡現前是故於第六菩薩現前地中得漏盡自在說名清淨是菩薩如是自身正修行教化眾生令置彼處得大慈悲心於顛倒眾生生救護心不著寂滅涅槃善作彼方便現前世間門為眾生故現前涅槃門為菩提分滿足故修行四禪迴生欲界以為利益地獄畜生餓鬼凡夫種種眾生示現諸身以得自在故}}{{DrelSection | verse=I.79;I.80 | text=已說依不淨淨時不變不異次說依善淨時不變不異故說二偈 | |||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 ||
Line 189: | Line 1,086: | ||
不生及不死 不病亦不老 | 不生及不死 不病亦不老 | ||
以常恒清涼 及不變等故 | 以常恒清涼 及不變等故}} | ||
此偈明何義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81;I.82 | text=此偈明何義偈言 | ||
以常故不生 離意生身故 | 以常故不生 離意生身故 | ||
Line 196: | Line 1,093: | ||
清涼故不病 無煩惱習故 | 清涼故不病 無煩惱習故 | ||
不變故不老 無無漏行故 | 不變故不老 無無漏行故 | ||
此偈明何義明如來性於佛地時無垢清淨光明常住自性清淨以本際來常故不生以離意生身故以未來際恒故不死以離不可思議變易死故以本後際來清涼故不病以{{HrText|835b01}}離無明住地所攝故若如是者不墮三世彼則不變是故不老以離無漏業迴轉故}}{{DrelSection | verse=I.83 | text=又復偈言 | |||
有二復有二 復有二二句 | 有二復有二 復有二二句 | ||
次第如常等 無漏境界中 | 次第如常等 無漏境界中 | ||
此偈明何義常恒清涼及不變等此四種句於無漏法界中次第一一句二二本二二釋義差別如不增不減修多羅中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 此偈明何義常恒清涼及不變等此四種句於無漏法界中次第一一句二二本二二釋義差別如不增不減修多羅中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 ||
已說不變異次說無差別無差別者即依此善淨時本際以來畢竟究竟自體相善淨如來藏無差別故說一偈 | {{DrelSection | verse=I.84 | text=已說不變異次說無差別無差別者即依此善淨時本際以來畢竟究竟自體相善淨如來藏無差別故說一偈 | ||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 ||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 ||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85 | text=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 ||
略明法身等 義一而名異 | 略明法身等 義一而名異 | ||
依無漏界中 四種義差別 | 依無漏界中 四種義差別}} | ||
此偈明何義略說於無漏法界中依如來藏有四種義依四種義有四種名應知何等四義偈言 | {{DrelSection | verse=I.86 | text=此偈明何義略說於無漏法界中依如來藏有四種義依四種義有四種名應知何等四義偈言 | ||
佛法不相離 及彼真如性 | 佛法不相離 及彼真如性 | ||
法體不虛妄 自性本來淨 | 法體不虛妄 自性本來淨 | ||
此偈明何義佛法不相離者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故及彼真如性者依此{{HrText|835c01}}義故六根聚經言世尊六根如是從無始來畢竟究竟諸法體故法體不虛妄者依此義故經中說言世尊又第一義諦者謂不虛妄涅槃是也何以故世尊彼性本際來常以法體不變故自性本來淨者依此義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本際以來入涅槃故又復依此四義次第有四種名何等為四一者法身二者如來三者第一義諦四者涅槃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又復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不離法身有如來藏世尊不離如來藏有法身世尊依一苦滅諦說名如來藏世尊如是說如來法身無量無邊功德世尊言涅槃者即是如來法身故}}{{DrelSection | verse=I.87 | text=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 |||
覺一切種智 離一切習氣 | 覺一切種智 離一切習氣 | ||
Line 222: | Line 1,119: | ||
無量種功德 一切不思議 | 無量種功德 一切不思議 | ||
不差別解脫 解脫即如來 | 不差別解脫 解脫即如來 | ||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言聲聞辟支佛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此明何義言聲聞辟支佛有涅槃者此是諸佛如來方便見諸眾生於長道曠野遠行疲惓恐有退轉為{{HrText|836a01}}止息故造作化城如來如是於一切法中得大自在大方便故故明如是義世尊如來應正遍知證平等涅槃一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清淨畢竟究竟此明何義依四種義畢竟功德諸佛如來無差別涅槃相無上果中佛及涅槃一切功德不相捨離若離佛地果中證智更無餘人有涅槃法示現如是義}}{{DrelSection | verse=I.88;I.89;I.90;I.91;I.92 | text=依一切種智於諸佛如來無漏法界中譬喻示現此明何義寶鬘經中畫師譬喻示現具足一切功德應知偈言 | |||
如種種畫師 所知各差別 | 如種種畫師 所知各差別 | ||
Line 238: | Line 1,135: | ||
一人不在者 示現少一行 | 一人不在者 示現少一行 | ||
王像不成者 空智不具足 | 王像不成者 空智不具足 | ||
此偈明何義以是義故寶鬘經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今為汝說此譬喻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悉善知畫其中或有善能泥塗或能磨彩或曉畫身不曉手足或曉手足不曉面目時有國王以一{{HrText|836b01}}張疊與是諸人而告之言凡能畫者皆悉聚集於此疊上畫吾身像爾時諸人悉來集聚隨其所能而共作之有一畫師以緣事故竟不得來諸人畫已持共上王善男子可言諸人悉集作不不也世尊善男子我說此喻其義未顯善男子一人不來故不得言一切集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佛法行者亦復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則不名具足如來正法是故要當具足諸行名為成就無上菩提故又此檀等諸波羅蜜一一差別唯是如來所知境界如來知彼種種差別無量無邊應知以彼算數自在力等不能思議故以對治彼慳等諸垢是故得成清淨檀等諸波羅蜜又以修行一切種一切空智及種種三昧門於第八菩薩不動地中不分別一切菩薩地無間無隔自然依止道智修行得無生法忍成就具足如來無漏戒成就一切功德於第九菩薩善慧地中依阿僧祇三昧陀羅尼海門攝取無量無邊諸佛之法依止解一切眾生根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空智得無生法忍於第十菩薩法雲地中依止一切如來現前蜜智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得無生空法忍次後得諸三昧斷一切煩惱障智障依止諸解脫門智成就清淨彼岸功德具足得一切種一切空智以如是等四種地智中非聲聞辟支佛地以彼聲聞辟支佛等去之甚遠以是義故說彼四種成就不差別涅槃界}}{{DrelSection | verse=I.93 | text=是故偈言 | |||
慧智及解脫 不離法界體 | 慧智及解脫 不離法界體 | ||
無差涅槃界 日相似相對 | {{HrText|836c01}}無差涅槃界 日相似相對 | ||
此偈明何義以何等慧以何等智以何等解脫彼三不離法界實體明彼四種功德成就無差別涅槃界偈言無差別涅槃界故為彼四種義次第故有四種相似相對法應知何等為四一者佛法身中依出世間無分別慧能破第一無明黑闇彼光明照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慧故日相似相對故二者依智故得一切智智知一切種照一切事放光明羅網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智故日相似相對故三者依止彼二自性清淨心解脫無垢離垢光明輪清淨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解脫故日相似相對法故四者即此三種不離法界不離實體不相捨離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不離法界體故日相似相對故}}{{DrelSection | verse=I.94 | text=是故偈言 | |||
不證諸佛身 涅槃不可得 | 不證諸佛身 涅槃不可得 | ||
如棄捨光明 日不可得見 | 如棄捨光明 日不可得見 | ||
此偈明何義以如向說無漏法界中無始世界來諸佛法身中無漏諸法一切功德不相捨離以是義故遠離如來無障無礙法身智慧離一切障涅槃體相不可得見不可得證如離日光明無日輪可見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法無優劣故得涅槃知諸法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解脫故得涅槃平等解脫知見故得涅槃是故世尊說涅槃界一味等味謂明解脫一味故}}◎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 ||
{{HrText|837a02}}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 |||
◎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 |||
{{DrelSection | verse=I.95 | text=曰偈言 | |||
向說如來藏 十種義示現 | |||
次說煩惱纏 以九種譬喻 | |||
此偈明何義向依如來藏說無始世界來彼法恒常住法體不轉變明如來藏有十種義}}{{DrelSection | verse=I.96;I.97;I.98 | text=自此以下依無始世界來煩惱藏所纏說無始世界來自性清淨心具足法身以九種譬喻明如來藏過於恒沙煩惱藏所纏如修多羅說應知九種譬喻者如偈說言 | |||
萎華中諸佛 眾蜂中美蜜 | |||
皮糩等中實 糞穢中真金 | |||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 |||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 |||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 |||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 |||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 |||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 |||
此偈示現何義自此以下依此略說四偈句義餘殘譬喻五十四偈廣說應知此四行偈總略說彼廣偈中義應知又依彼義略說二偈 | |||
華蜂糩糞穢 地果故壞衣 | |||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 |||
佛蜜實真金 寶牙金像王 | |||
{{HrText|837b01}}上妙寶像等 如來藏相似 | |||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
華蜂等諸喻 明眾生身中 | |||
無始世界來 有諸煩惱垢 | |||
佛蜜等諸喻 明眾生身中 | |||
無始來具足 自性無垢體 | |||
又復略說此如來藏修多羅中明一切眾生界從無始世界來客塵煩惱染心從無始世界來淨妙法身如來藏不相捨離是故經言依自虛妄染心眾生染依自性清淨心眾生淨}}{{DrelSection | verse=I.130;I.131| text=云何自心染依自心染有九種喻謂萎華等應知偈言 | |||
貪瞋癡相續 及結使熏集 | |||
見修道不淨 及淨地有垢 | |||
萎華等諸喻 說九種相對 | |||
無邊煩惱纏 故說差別相 | |||
此偈明何義略說有九種煩惱於自性清淨如來法身界中如萎華等九種譬喻於諸佛等常外客相諸煩惱垢亦復如是於真如佛性常客塵相何等以為九種煩惱一者貪使煩惱二者瞋使煩惱三者癡使煩惱四者增上貪瞋癡結使煩惱五者無明住地所攝煩惱六者見道所斷煩惱七者修道所斷煩惱八者不淨地所攝煩惱九者淨地所攝煩惱此如是等九種煩惱以彼九種譬喻示現應知此明何義世間貪等眾生身中所攝煩惱能作不動地業所緣成就色界無色界果報出世間智能斷名為貪瞋癡使煩惱偈言貪瞋癡相續故又增上貪瞋癡眾生身中所攝{{HrText|837c01}}煩惱能作福業罪業行緣但能成就欲界果報唯有不淨觀智能斷名為增上貪瞋癡等結使煩惱偈言及結使故又阿羅漢身中所攝煩惱能作無漏諸業行緣能生無垢意生身果報唯如來菩提智能斷名為無明住地所攝煩惱偈言熏集故又有二種學人何等為二一者凡夫二者聖人凡夫身中所攝煩惱初出世間心見出世間法智能斷名為見道所斷煩惱偈言見道故聖人身中所攝煩惱如先見出世間法修道智能斷名為修道所斷煩惱偈言修道故又不究竟菩薩謂從初地乃至七地所攝煩惱七住地中所對治法八地已上三住地中修道智能斷名為不淨地所攝煩惱偈言不淨故又畢竟究竟菩薩身中所攝煩惱八地已上三地修道智所對治法金剛三昧智能斷名為淨地所攝煩惱偈言及淨地有垢故}}{{DrelSection | verse=I.132 | text=是名略說九種煩惱次第萎華等九種譬喻我已廣說應知又復即此九種煩惱依八萬四千眾生行故有八萬四千煩惱差別如如來智無量無邊故有如是無量無邊煩惱纏如來藏故言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DrelSection | verse=I.133 | text=是故偈言 | |||
愚癡及羅漢 諸學及大智 | |||
次第四種垢 及一二復二 | |||
如是次第說 四凡一聖人 | |||
二學二大智 名為不淨地 | |||
此偈明何義此九種譬喻於無漏界中如是次第四種譬喻及第五譬喻後時二二煩惱諸垢依煩惱垢染故言不清淨}}{{DrelSection | verse=I.134;I.135;I.136;I.137;I.138;I.139;I.140;I.141;I.142;I.143;I.144 | text=又復云何知{{HrText|838a01}}此九種貪等煩惱於萎華等九種譬喻相似相對又云何知如來藏於諸佛等九種譬喻相似相對偈言 | |||
依佛神力故 有彼眾妙華 | |||
初榮時則愛 後萎變不愛 | |||
如華依榮悴 有愛有不愛 | |||
貪煩惱亦爾 初樂後不樂 | |||
群蜂為成蜜 瞋心嚙諸花 | |||
瞋恚心起時 生種種苦惱 | |||
稻等內堅實 外為皮糩覆 | |||
如是癡心纏 不見內堅實 | |||
猶如臭穢糞 智觀貪亦爾 | |||
起欲心諸相 結使如穢糞 | |||
譬如彼地中 種種珍寶藏 | |||
眾生無天眼 是故不能見 | |||
如是自在智 為無明地覆 | |||
眾生無智眼 是故不能見 | |||
如子離皮糩 次第生芽等 | |||
見道斷煩惱 次第生諸地 | |||
以害身見等 攝取妙聖道 | |||
修道斷煩惱 故說弊壞衣 | |||
七地中諸垢 猶如胎所纏 | |||
遠離胎藏智 無分別淳熟 | |||
三地知諸垢 如泥模所泥 | |||
大智諸菩薩 金剛定智斷 | |||
萎華至泥模 如是九種喻 | |||
示貪瞋癡等 九種煩惱垢 | |||
垢中如來藏 佛等相對法 | |||
如是九種義 以三種體攝 | |||
{{HrText|838b01}}此偈明何義謂依法身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等三種實體有諸佛等九種譬喻相似相對法應知三種實體者偈言 | |||
法身及真如 如來性實體 | |||
三種及一種 五種喻示現 | |||
此偈明何義初三種喻示現如來法身應知三種譬喻者所謂諸佛美蜜堅固示現法身偈言法身故一種譬喻者所謂真金示現真如偈言真如故又何等為五種譬喻一者地藏二者樹三者金像四者轉輪聖王五者寶像能生三種佛身示現如來性偈言如來性}}{{DrelSection | verse=I.145 | text=故又法身者偈言 | |||
法身有二種 清淨真法界 | |||
及依彼習氣 以深淺義說 | |||
此偈明何義諸佛如來有二種法身何等為二一者寂靜法界身以無分別智境界故如是諸佛如來法身唯自內身法界能證應知偈言清淨真法界故二者為得彼因謂彼寂靜法界說法依可化眾生說彼說法應知以依真如法身有彼說法名為習氣偈言及依彼習氣故彼說法者復有二種一細二麁細者所謂為諸菩薩摩訶薩演說甚深祕密法藏以依第一義諦說故麁者所謂種種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陀憂陀那尼陀那等名字章句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說故}}{{DrelSection | verse=I.146;I.147 | text=是故偈言 | |||
以出世間法 世中無譬喻 | |||
是故依彼性 還說性譬喻 | |||
如美蜜一味 微細法亦爾 | |||
修多羅等說 如種種異味 | |||
{{HrText|838c01}}此偈明何義諸佛美蜜及堅固等三種譬喻此明如來真如法身有二種義一者遍覆一切眾生二者遍身中有無有餘殘示現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此以何義於眾生界中無有一眾生離如來法身在於法身外離於如來智在如來智外如種種色像不離虛空中是故偈言 | |||
譬如諸色像 不離於虛空 | |||
如是眾生身 不離諸佛智 | |||
以如是義故 說一切眾生 | |||
皆有如來藏 如虛空中色}} | |||
{{DrelSection | verse=I.148 | text=以性不改變 體本來清淨 | |||
如真金不變 故說真如喻 | |||
此偈明何義明彼真如如來之性乃至邪聚眾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光明明了以離客塵諸煩惱故後時說言如來法身如是以一真金譬喻依真如無差別不離佛法身故說諸眾生皆有如來藏以自性清淨心雖言清淨而本來無二法故是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見自身根本清淨智以依自身根本智故知諸眾生有清淨身文殊師利所謂如來自性清淨身乃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身此二法者無二無差別是故偈言 | |||
一切諸眾生 平等如來藏 | |||
真如清淨法 名為如來體 | |||
依如是義故 說一切眾生 | |||
皆有如來藏 應當如是知}} | |||
{{DrelSection | verse=I.149;I.150;I.151;I.152 | text=又復偈言 | |||
{{HrText|839a01}}佛性有二種 一者如地藏 | |||
二者如樹果 無始世界來 | |||
自性清淨心 修行無上道 | |||
依二種佛性 得出三種身 | |||
依初譬喻故 知有初法身 | |||
依第二譬喻 知有二佛身 | |||
真佛法身淨 猶如真金像 | |||
以性不改變 攝功德實體 | |||
證大法王位 如轉輪聖王 | |||
依止鏡像體 有化佛像現 | |||
此偈明何義餘五種譬喻所謂藏樹金像轉輪聖王寶像譬喻示現生彼三佛法身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諸眾生藏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此示何義以諸佛如來有三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三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此以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為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 | |||
無始世來性 作諸法依止 | |||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槃果 | |||
此偈明何義無始世界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眾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作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離智不斷不脫不異無為不思議佛法世尊亦有斷脫異外離離智有為法亦依亦持亦住持亦建立依如來藏故依性有{{HrText|839b01}}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不欲涅槃不願涅槃故}}{{DrelSection | verse=153 | text=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竟定佛性體於一切時一切眾生身中皆無餘盡應知此云何知依法相知是故經言善男子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此明何義依法性依法體依法相應依法方便此法為如是為不如是不可思議一切處依法依法量依法信得心淨得心定彼不可分別為實為不實唯依如來信是故偈言 | |||
唯依如來信 信於第一義 | |||
如無眼目者 不能見日輪 | |||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何等為四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發菩提心菩薩如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如來藏者於身見眾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於取四顛倒眾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於散亂心失空眾生非其境界故此明何義身見眾生者謂諸凡夫以彼凡夫實無色等五陰諸法而取以為有我我所虛妄執著我我所慢於離身見等滅諦無漏性甘露之法信亦不能何況出世間一切智境界如來藏能證能解無有是處又取四顛倒諸眾生者所{{HrText|839c01}}謂聲聞辟支佛人以彼聲聞辟支佛等應修行如來藏常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常以顛倒取一切法無常修行如來藏無常樂無常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樂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樂以顛倒取一切法皆苦修行如來藏苦樂苦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我以顛倒取一切法無我修行如來藏無我樂無我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淨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為淨以顛倒取一切法不淨修行如來藏不淨樂不淨修行以不知不覺故如是聲聞辟支佛等一切不能如實隨順法身修行以是義故第一彼岸常樂我淨法非彼聲聞辟支佛等所知境界如是樂顛倒無常苦無我不淨相等彼如來藏非其境界如是之義大般涅槃修多羅中池水譬喻廣明此義應知彼經中言迦葉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琉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眾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集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為真實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礫而為寶珠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復應當知先所修集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HrText|840a01}}巧出寶珠所謂我想常樂淨想故又散亂心失空眾生者謂初發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以失變壞物修行名為空解脫門此以何義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如是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又復有人以空為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我應修行令得彼空}}{{DrelSection | verse=154;I.155 | text=彼人不知空以何等法是如來藏偈言 | |||
不空如來藏 謂無上佛法 | |||
不相捨離相 不增減一法 | |||
如來無為身 自性本來淨 | |||
客塵虛妄染 本來自性空 | |||
此偈明何義不減一法者不減煩惱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捨離清淨體故偈言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故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如是以何等煩惱以何等處無如是如實見知名為空智又何等諸佛法何處具足有如是如實見知名不空智如是明離有無二邊如實知空相此二偈中明如是義又眾生若離如是空智彼人則是佛境界外名不相應不得定不得一心以是義故名散亂心失空眾生何以故以離第一義空智門無分別境界不可得證不可得見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藏智名為空智世尊如來藏空智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本所不見本所不得本所不證本所不會世尊一切苦{{HrText|840b01}}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故如是此如來藏以法界藏故身見等眾生不能得見已說以身見相對治真實法界未現前故又如是出世間法身如來藏非顛倒眾生境界已說以無常等世間法對治出世間法界未現前故又如是自性清淨法界如來空藏非散亂心失空眾生境界已說以煩惱垢客塵染空自性清淨功德法不相捨離出世間法身得名故此明何義又依一味等味法界無差別智門觀察出世間自性清淨法身是名如實知見真如是故經說十住菩薩唯能少分見如來藏何況凡夫二乘人等是故偈言 | |||
譬如薄雲中 見虛空有日 | |||
淨慧諸聖人 見佛亦如是 | |||
聲聞辟支佛 如無眼目者 | |||
不能觀如來 如盲不見日 | |||
所知一切法 有無量無邊 | |||
遍虛空法界 無量智能見 | |||
諸如來法身 充滿一切處 | |||
佛智慧能見 以無量智故◎}} | |||
{{DrelSection | verse=156;I.157;I.158;I.159;I.160;I.61;I.162;I.163;I.164;I.165;I.166;I.167 | text=◎究竟一乘寶性論為何義說品第七 | |||
問曰真如佛性如來藏義住無障閡究竟菩薩地菩薩第一聖人亦非境界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若如是者何故乃為愚癡顛倒凡夫人說答曰以是義故略說四偈 | |||
處處經中說 內外一切空 | |||
有為法如雲 及如夢幻等 | |||
此中何故說 一切諸眾生 | |||
{{HrText|840c01}}皆有如來性 而不說空寂 | |||
以有怯弱心 輕慢諸眾生 | |||
執著虛妄法 謗真如佛性 | |||
計身有神我 為令如是等 | |||
遠離五種過 故說有佛性 | |||
此四行偈以十一偈略釋應知偈言 | |||
諸修多羅中 說有為諸法 | |||
謂煩惱業等 如雲等虛妄 | |||
煩惱猶如雲 所作業如夢 | |||
如幻陰亦爾 煩惱業生故 | |||
先已如是說 此究竟論中 | |||
為離五種過 說有真如性 | |||
以眾生不聞 不發菩提心 | |||
或有怯弱心 欺自身諸過 | |||
未發菩提心 生起欺慢意 | |||
見發菩提心 我勝彼菩薩 | |||
如是憍慢人 不起正智心 | |||
是故虛妄取 不知如實法 | |||
妄取眾生過 不知客染心 | |||
實無彼諸過 自性淨功德 | |||
以取虛妄過 不知實功德 | |||
是故不得生 自他平等慈 | |||
聞彼真如性 起大勇猛力 | |||
及恭敬世尊 智慧及大悲 | |||
生增長五法 不退轉平等 | |||
無一切諸過 唯有諸功德 | |||
取一切眾生 如我身無異 | |||
速疾得成就 無上佛菩提}} | |||
究竟一乘寶性論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 |||
{{HrText|841a01}}論曰已說有垢如自此以下說無垢如應知無垢如者謂諸佛如來於無漏法界中遠離一切種種諸垢轉雜穢身得淨妙身依八句義略差別說彼真如性無漏法身應知何等為八偈言 | |||
淨得及遠離 自他利相應 | |||
依止深快大 時數如彼法 | |||
是名八種句義次第一偈示現八種義者何謂八種一者實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常八者不可思議實體者向說如來藏不離煩惱藏所纏以遠離諸煩惱轉身得清淨是名為實體應知偈言淨故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故因者有二種無分別智一者出世間無分別智二者依出世間智得世間出世間依止行智是名為因偈言得故果者即依此得得證智果是名為果偈言遠離故業者有二種遠離一者遠離煩惱障二者遠離智障如是次第故名遠離如是遠離自利利他成就是名為業偈言自他利故相應者自利利他得無量功德常畢竟住持是名相應偈言相應故行常不思議者謂三種佛法身無始世界來作眾生利益常不休息不可思議偈言依止深快大故以是義故略說偈言 | |||
實體因果業 及以相應行 | |||
常不可思議 名佛地應知 | |||
又依實體依因於佛地中及得彼方便因故{{HrText|841b01}}說三偈 | |||
向說佛法身 自性清淨體 | |||
為諸煩惱垢 客塵所染污 | |||
譬如虛空中 離垢淨日月 | |||
為彼厚密雲 羅網之所覆 | |||
佛功德無垢 常恒及不變 | |||
不分別諸法 得無漏真智 | |||
此三行偈以四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 |||
佛身不捨離 清淨真妙法 | |||
如虛空日月 智離染不二 | |||
過恒沙佛法 明淨諸功德 | |||
非作法相應 不離彼實體 | |||
煩惱及智障 彼法實無體 | |||
常為客塵染 是故說雲喻 | |||
遠離彼二因 向二無分別 | |||
無分別真智 及依彼所得 | |||
此偈明何義向說轉身實體清淨又清淨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自性清淨二者離垢清淨自性清淨者謂性解脫無所捨離以彼自性清淨心體不捨一切客塵煩惱以彼本來不相應故離垢清淨者謂得解脫又彼解脫不離一切法如水不離諸塵垢等而言清淨以自性清淨心遠離客塵諸煩惱垢更無餘故又依彼果離垢清淨故說四偈 | |||
如清淨池水 無有諸塵濁 | |||
種種雜花樹 周匝常圍遶 | |||
如月離羅睺 日無雲翳等 | |||
無垢功德具 顯現即彼體 | |||
蜂王美味蜜 堅實淨真金 | |||
{{HrText|841c01}}寶藏大果樹 無垢真金像 | |||
轉輪聖王身 妙寶如來像 | |||
如是等諸法 即是如來身 | |||
此四行偈以八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 |||
貪等客煩惱 猶如濁水塵 | |||
無分別上智 果法如池水 | |||
示現佛法身 一切諸功德 | |||
依彼證智果 是故如是說 | |||
貪如濁水塵 淨法雜垢染 | |||
可化諸眾生 如繞池藕花 | |||
禪定習氣潤 遠離瞋羅睺 | |||
以大慈悲水 遍益諸眾生 | |||
如十五日月 遠離雲羅網 | |||
光明照眾生 能除諸幽闇 | |||
佛無垢日月 離癡雲羅網 | |||
智光照眾生 除滅諸黑闇 | |||
得無等等法 能與妙法味 | |||
諸佛如蜜堅 遠離蜂糩障 | |||
真實妙功德 除斷諸貧窮 | |||
能與解脫勢 故說金樹喻 | |||
法寶真實身 增上兩足尊 | |||
勝色畢竟成 故說後三喻 | |||
又向說以二種智依自利利他業何者為二一者出世間無分別智二者依出世間無分別智轉身得身行因遠離煩惱得證智果故又何者是成就自利謂得解脫遠離煩惱障遠離智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是名成就自身利益又何者是成就他利益既得成就自身利已無始世來自然依彼二種佛身示現{{HrText|842a01}}世間自在力行是名成就他身利益又依自利利他成就業義故說四偈 | |||
無漏及遍至 不滅法與恒 | |||
清涼不變異 不退寂淨處 | |||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 |||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 |||
示現微妙色 出於妙音聲 | |||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 |||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 |||
細思惟稠林 佛離虛空相 | |||
此四行偈以八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 |||
略說二種法 業智應當知 | |||
滿足解脫身 清淨真法身 | |||
解脫身法身 二及一應知 | |||
謂無漏遍至 及究竟無為 | |||
煩惱盡無漏 及習氣滅故 | |||
無閡及無障 智遍至應知 | |||
無為以不滅 實體不失故 | |||
不失名為本 恒等句解釋 | |||
對於恒等句 有四失應知 | |||
死無常及轉 不可思議退 | |||
以無死故恒 以常故清涼 | |||
不轉故不變 寂靜故不退 | |||
彼究竟足跡 淨智白法體 | |||
具足色聲等 示現於諸根 | |||
如虛空無相 而現色等相 | |||
法身亦如是 具六根境界 | |||
此偈明何義經中說言如虛空相諸佛亦爾者此依第一義諸佛如來清淨法身自體相{{HrText|842b01}}不共法故作如是說以是義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成就得見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須菩提若以相成就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見如來故此明何義以依如來第一義諦清淨法身明如是義又依相應義故說二偈 | |||
如空不思議 常恒及清涼 | |||
不變與寂靜 遍離諸分別 | |||
一切處不著 離閡麁澁觸 | |||
亦不可見取 佛淨心無垢 | |||
此二行偈以八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 |||
解脫身法身 示自利利他 | |||
依自利利他 彼處相應義 | |||
一切諸功德 不思議應知 | |||
以非三慧境 一切種智知 | |||
諸眾生佛體 細故非聞境 | |||
第一非思思 以出世深密 | |||
世修慧不知 諸愚癡凡夫 | |||
本來未曾見 如盲不矚色 | |||
二乘如嬰兒 不見日月輪 | |||
以不生故常 以不滅故恒 | |||
離二故清涼 法性住不變 | |||
證滅故寂靜 一切覺故遍 | |||
不住不分別 離煩惱不著 | |||
無智障離閡 柔軟離麁澁 | |||
無色不可見 離相不可取 | |||
{{HrText|842c01}}以自性故淨 離染故無垢 | |||
此偈明何義虛空譬喻者明諸佛如來無為諸功德不離佛法身於所有諸有得不可思議勝大方便業勝大悲業勝大智業為與一切眾生樂相無垢清淨三種佛身所謂實佛受法樂佛及化身佛常不休息常不斷絕自然修行以為利益一切眾生應知以不共餘人唯諸佛如來法身相應故此明何義以依此身相應諸行差別故說八偈 | |||
非初非中後 不破壞不二 | |||
遠離於三界 無垢無分別 | |||
此甚深境界 非二乘所知 | |||
具勝三昧慧 如是人能見 | |||
出過於恒沙 不思議功德 | |||
唯如來成就 不與餘人共 | |||
如來妙色身 清淨無垢體 | |||
遠離諸煩惱 及一切習氣 | |||
種種勝妙法 光明以為體 | |||
令眾生解脫 常無有休息 | |||
所作不思議 如摩尼寶王 | |||
能現種種形 而彼體非實 | |||
為世間說法 示現寂靜處 | |||
教化使淳熟 授記令入道 | |||
如來鏡像身 而不離本體 | |||
猶如一切色 不離於虛空 | |||
此八行偈以二十五偈略釋應知偈言 | |||
向說佛法身 及一切種智 | |||
自在與涅槃 及第一義諦 | |||
不可思議法 應供等功德 | |||
{{HrText|843a01}}唯自身內證 應當如是知 | |||
彼三身差別 實法報化等 | |||
所謂深快大 無量功德身 | |||
明實體身者 謂諸佛法身 | |||
略說五種相 五功德應知 | |||
無為無差別 遠離於二邊 | |||
出離煩惱障 智障三昧障 | |||
以離一切垢 故聖人境界 | |||
清淨光明照 以法性如是 | |||
無量阿僧祇 不可數思議 | |||
無等諸功德 到第一彼岸 | |||
實法身相應 以快不可數 | |||
非思量境界 及遠離習氣 | |||
無邊等佛法 次第不離報 | |||
受種種法味 示現諸妙色 | |||
淨慈悲習氣 無虛妄分別 | |||
利益諸眾生 自然無休息 | |||
如如意寶珠 滿足眾生心 | |||
受樂佛如是 神通力自在 | |||
此神力自在 略說有五種 | |||
說法及可見 諸業不休息 | |||
及休息隱沒 示現不實體 | |||
是名要略說 有五種自在 | |||
如摩尼寶珠 依種種諸色 | |||
異本生諸相 一切皆不實 | |||
如來亦如是 方便力示現 | |||
從兜率陀退 次第入胎生 | |||
習學諸伎藝 嬰兒入王宮 | |||
厭離諸欲相 出家行苦行 | |||
{{HrText|843b01}}推問諸外道 往詣於道場 | |||
降伏諸魔眾 成大妙覺尊 | |||
轉無上法輪 入無餘涅槃 | |||
於不清淨國 現如是等事 | |||
世間無休息 宣說無常苦 | |||
無我寂靜名 方便智慧力 | |||
令彼諸眾生 厭離三界苦 | |||
後入於涅槃 以入寂靜道 | |||
諸聲聞人等 有是虛妄相 | |||
言我得涅槃 法華等諸經 | |||
皆說如實法 般若方便攝 | |||
迴先虛妄心 令淳熟上乘 | |||
授妙菩提記 微細大勢力 | |||
令愚癡眾生 過嶮難惡道 | |||
深快及以大 次第說應知 | |||
初法身如來 第二色身佛 | |||
譬如虛空中 有一切色身 | |||
於初佛身中 最後身亦爾 | |||
自此以下即依如是三種佛身為樂眾生利益眾生略說二偈 | |||
世尊體常住 以修無量因 | |||
眾生界不盡 慈悲心如意 | |||
智成就相應 法中得自在 | |||
降伏諸魔怨 體寂靜故常 | |||
此二行偈以六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 |||
棄捨身命財 攝取諸佛法 | |||
為利益眾生 究竟滿本願 | |||
得清淨佛身 起大慈悲心 | |||
修行四如意 依彼力住世 | |||
{{HrText|843c01}}以成就妙智 離有涅槃心 | |||
常得心三昧 成就樂相應 | |||
常在於世間 不為世法染 | |||
得淨甘露處 故離一切魔 | |||
諸佛本不生 本來寂靜故 | |||
以常可歸依 故言歸依我 | |||
初七種譬喻 如來色身常 | |||
後三種譬喻 善逝法身常 | |||
此偈明何義諸佛如來依法身轉得無上身不可思議應知依不可思議故說二偈 | |||
非言語所說 第一義諦攝 | |||
離諸覺觀地 無譬喻可說 | |||
最上勝妙法 不取有涅槃 | |||
非三乘所知 唯是佛境界 | |||
此二行偈以五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 |||
不可得思議 以離言語相 | |||
離言語相者 以第一義攝 | |||
第一義攝者 非思量境界 | |||
非思量境者 以無譬喻知 | |||
無譬喻知者 以最勝無上 | |||
最勝無上者 不取有涅槃 | |||
不取是二者 不取功德過 | |||
前五種譬喻 微細不思議 | |||
如來法身常 第六譬喻者 | |||
以得自在故 如來色身常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功德品第九 | |||
論曰已說無垢真如法身次說依彼無垢真如法身一切功德如摩尼寶不離光明形色諸相如來法身無量無邊自性清淨無垢功{{HrText|844a01}}德亦復如是以是義故依佛功德次說二偈 | |||
自利亦利他 第一義諦身 | |||
依彼真諦身 有此世諦體 | |||
果遠離淳熟 此中具足有 | |||
六十四種法 諸功德差別 | |||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
於自身成就 住持諸佛法 | |||
故攝第一身 為他身住持 | |||
諸如來世尊 故有世諦體 | |||
佛無量功德 初身攝應知 | |||
十力四無畏 大丈夫相等 | |||
彼受樂報體 第二佛身攝 | |||
此偈明何義明十力等六十四種佛身功德此云何知依彼義故略說二偈 | |||
佛力金剛杵 破無智者障 | |||
如來無所畏 處眾如師子 | |||
如來不共法 清淨如虛空 | |||
如彼水中月 眾生二種見 | |||
自此已下功德品中餘殘論偈依此二偈次第示現彼十力等六十四種如來功德如陀羅尼自在王經廣說應知初依十力故說二偈 | |||
處非處果報 業及於諸根 | |||
性信至處道 離垢諸禪定 | |||
憶念過去世 天眼寂靜智 | |||
如是等諸句 說十種力名 | |||
又依四無畏故說三偈 | |||
如實覺諸法 遮諸閡道障 | |||
{{HrText|844b01}}說道得無漏 是四種無畏 | |||
於所知境界 畢竟知自他 | |||
自知教他知 此非遮障道 | |||
能證勝妙果 自得令他得 | |||
說自他利諦 是諸處無畏 | |||
又依十八不共佛法故說八偈 | |||
佛無過無諍 無妄念等失 | |||
無不定散心 無種種諸想 | |||
無作意護心 欲精進不退 | |||
念慧及解脫 知見等不退 | |||
諸業智為本 知三世無障 | |||
佛十八功德 及餘不說者 | |||
佛身口無失 若他來破壞 | |||
內心無動相 非作心捨心 | |||
世尊欲精進 念淨智解脫 | |||
知見常不失 示現可知境 | |||
一切諸業等 智為本展轉 | |||
三世無障閡 廣大智行常 | |||
是名如來體 大智慧相應 | |||
覺彼大菩提 最上勝妙法 | |||
為一切眾生 轉於大法輪 | |||
無畏勝妙法 令彼得解脫 | |||
又依三十二大人相故說十一偈 | |||
足下相平滿 具足千輻輪 | |||
跟𦟛趺上隆 伊尼鹿王𨄔 | |||
手足悉柔軟 諸指皆纖長 | |||
鵝王網縵指 臂肘上下𦟛 | |||
兩肩前後平 左右俱圓滿 | |||
立能手過膝 馬王陰藏相 | |||
{{HrText|844c01}}身𦟛相洪雅 如尼拘樹王 | |||
體相七處滿 上半如師子 | |||
威德勢堅固 猶如那羅延 | |||
身色新淨妙 柔軟金色皮 | |||
淨軟細平密 一孔一毛生 | |||
毛柔軟上靡 微細輪右旋 | |||
身淨光圓匝 頂上相高顯 | |||
項如孔雀王 頤方若師子 | |||
髮淨金精色 喻如因陀羅 | |||
額上白毫相 通面淨光明 | |||
口含四十齒 二牙白踰雪 | |||
深密內外明 上下齒平齊 | |||
迦陵頻伽聲 妙音深遠聲 | |||
所食至喉現 得味中上味 | |||
細薄廣長舌 二目淳紺色 | |||
瞬眼若牛王 功德如蓮華 | |||
如是說人尊 妙相三十二 | |||
一一不雜亂 普身不可嫌 | |||
此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人相略集一處是名六十四種功德應知偈言 | |||
六十四功德 修因及果報 | |||
一一各差別 寶經次第說 | |||
此偈明何義向說諸佛如來六十四種功德因果差別依此次第寶女經中廣說應知又復依此四處次第有四種喻謂金剛杵及師子王虛空譬喻水中月等有九行偈依彼九偈略說偈言 | |||
衝過無慈心 不共他無心 | |||
{{HrText|845a01}}故說杵師子 空水中月喻 | |||
又依十力金剛杵喻故說二偈 | |||
處非處果性 眾生諸信根 | |||
種種道修地 過宿命差別 | |||
天眼漏盡等 佛力金剛杵 | |||
能刺碎散斫 癡鎧山牆樹 | |||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 |||
諸如來六力 次第三及一 | |||
所知境界中 離三昧諸障 | |||
及離餘垢障 譬如破散截 | |||
鎧牆及樹等 亦重亦堅固 | |||
亦不可破壞 如來十種力 | |||
猶如彼金剛 故說金剛杵 | |||
又依四無畏師子王喻故說二偈 | |||
譬如師子王 諸獸中自在 | |||
常處於山林 不怖畏諸獸 | |||
佛人王亦爾 處於諸群眾 | |||
不畏及善住 堅固奮迅等 | |||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 |||
知病苦知因 遠離彼苦因 | |||
說聖道妙藥 為離病證滅 | |||
遠離諸怖畏 善住奮迅城 | |||
佛王在大眾 無畏如師子 | |||
以知一切法 是故能善住 | |||
一切處不畏 離愚癡凡夫 | |||
二乘及清淨 以見我無等 | |||
於一切法中 心常定堅固 | |||
何故名奮迅 過無明住地 | |||
自在無閡處 是故名奮迅 | |||
{{HrText|845b01}}又依十八不共法虛空譬喻故說三偈 | |||
地水火風等 彼法空中無 | |||
諸色中亦無 虛空無閡法 | |||
諸佛無障礙 猶如虛空相 | |||
如來在世間 如地水火風 | |||
而諸佛如來 所有諸功德 | |||
乃至無一法 共餘世間有 | |||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 |||
聲聞及空行 智者及自在 | |||
上上微細法 故示現五大 | |||
諸眾生受用 如地水火風 | |||
離世離出世 故說虛空大 | |||
三十二功德 依止法身有 | |||
如世間燈炷 明煖及色相 | |||
相應無差別 諸如來法身 | |||
一切諸功德 無差別亦爾 | |||
又依三十二大丈夫相水中月喻故說二偈 | |||
秋空無雲曀 月在天及水 | |||
一切世間人 皆見月勢力 | |||
清淨佛輪中 具功德勢力 | |||
佛子見如來 功德身亦爾 | |||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 |||
三十二功德 見者生歡喜 | |||
依法報化身 三種佛而有 | |||
法身淨無垢 遠離於世間 | |||
在如來輪中 眾生見二處 | |||
如清淨水中 見於月影像 | |||
是三十二相 依色身得名 | |||
如摩尼寶珠 不離光色相 | |||
{{HrText|845c01}}色身亦如是 不離三十二 | |||
究竟一乘寶性論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 |||
論曰已說無垢諸佛功德次說諸佛如來作業彼諸佛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教化眾生應知此依略說有二種法自然而行以是義故依諸佛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常作佛事故說六偈 | |||
於可化眾生 以教化方便 | |||
起化眾生業 教化眾生界 | |||
諸佛自在人 於可化眾生 | |||
常待處待時 自然作佛事 | |||
遍覺知大乘 最妙功德聚 | |||
如大海水寶 如來智亦爾 | |||
菩提廣無邊 猶如虛空界 | |||
於無量功德 大智慧日光 | |||
遍照諸眾生 有佛妙法身 | |||
無垢功德藏 如我身無異 | |||
煩惱障智障 雲霧羅網覆 | |||
諸佛慈悲風 吹令散滅盡 | |||
此六行偈義以十四偈略釋應知偈言 | |||
以何等性智 何者何處時 | |||
作業無分別 是故業自然 | |||
以何等根性 諸眾生可度 | |||
以何等智慧 能度諸眾生 | |||
又以何者是 化眾生方便 | |||
眾生以何處 何時中可化 | |||
進趣及功德 為果為攝取 | |||
彼障及斷障 諸緣不分別 | |||
進趣謂十地 功德因二諦 | |||
{{HrText|846a01}}果謂大菩提 攝菩提眷屬 | |||
彼障謂無邊 煩惱及習氣 | |||
斷障謂大慈 及大悲心等 | |||
是名一切時 常種種因緣 | |||
如是等六處 次第說應知 | |||
如大海水寶 空日地雲風 | |||
諸地如大海 智水功德寶 | |||
菩提如空界 廣無中後邊 | |||
為利益眾生 二種業如日 | |||
能悉遍照知 一切眾生界 | |||
皆有如來性 如地中伏藏 | |||
猶如彼大地 體安固不動 | |||
為利益眾生 見彼我無別 | |||
客塵煩惱等 本自無體性 | |||
一切皆虛妄 如雲聚不實 | |||
起大慈悲心 猶如猛風吹 | |||
煩惱智障盡 如彼雲聚散 | |||
化事未究竟 故常在世間 | |||
從本際以來 自然不休息 | |||
問曰如向所說諸佛如來不生不滅若如是者即無為法無為法者不修行業云何自然不休息常教化眾生事答曰為示現彼諸佛大事斷諸疑惑是故依彼不可思議無垢清淨諸佛境界示現大事故以譬喻說一行偈 | |||
帝釋妙鼓雲 梵天日摩尼 | |||
響及虛空地 如來身亦爾 | |||
依此一行修多羅攝取義偈九種譬喻自此以下廣說餘殘六十六偈應知又復依彼廣說偈義九種譬喻略說彼義及以次第廣說{{HrText|846b01}}如來無上利益一切眾生修行究竟以十九偈解釋應知偈言 | |||
遠離一切業 未曾見有果 | |||
為一切疑人 除諸疑網故 | |||
說九種譬喻 彼修多羅名 | |||
廣說此諸法 彼修多羅中 | |||
廣說九種喻 彼名智境界 | |||
快妙智莊嚴 有智者速入 | |||
具足佛境界 說彼天帝釋 | |||
琉璃鏡像等 九種諸譬喻 | |||
應知彼要義 見說及遍至 | |||
以離諸相智 身口意業密 | |||
大慈悲者得 離諸功用心 | |||
無分別寂靜 以智故無垢 | |||
如大毘琉璃 帝釋等譬喻 | |||
智究竟滿足 故究竟寂靜 | |||
以有淨智慧 是故無分別 | |||
為成種種義 故說釋等喻 | |||
為成彼義者 說九種見等 | |||
離生離神通 諸佛現是事 | |||
是名為略說 種種義譬喻 | |||
先喻解異後 後喻解異前 | |||
佛體如鏡像 如彼琉璃地 | |||
人非不有聲 如天妙法鼓 | |||
非不作法事 如彼大雲雨 | |||
非不作利益 而亦非不生 | |||
種種諸種子 如梵天不動 | |||
而非不淳熟 如彼大日輪 | |||
非不破諸闇 如彼如意寶 | |||
{{HrText|846c01}}而非不希有 猶如彼聲響 | |||
非不因緣成 猶如彼虛空 | |||
非不為一切 眾生作依止 | |||
猶如彼大地 而非不住持 | |||
一切種種物 以依彼大地 | |||
荷負諸世間 種種諸物故 | |||
依諸佛菩提 出世間妙法 | |||
成就諸白業 諸禪四無量 | |||
及以四空定 諸如來自然 | |||
常住諸世間 有如是諸業 | |||
一時非前後 作如是妙業 | |||
究竟一乘寶性論挍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 |||
論曰向說四種法自此已下明有慧人於彼法中能生信心依彼信者所得功德說十四偈 | |||
佛性佛菩提 佛法及佛業 | |||
諸出世淨人 所不能思議 | |||
此諸佛境界 若有能信者 | |||
得無量功德 勝一切眾生 | |||
以求佛菩提 不思議果報 | |||
得無量功德 故勝諸世間 | |||
若有人能捨 摩尼珠珍寶 | |||
遍布十方界 無量佛國土 | |||
為求佛菩提 施與諸法王 | |||
是人如是施 無量恒沙劫 | |||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 |||
聞已復能信 過施福無量 | |||
若有智慧人 奉持無上戒 | |||
身口意業淨 自然常護持 | |||
{{HrText|847a01}}為求佛菩提 如是無量劫 | |||
是人所得福 不可得思議 | |||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 |||
聞已復能信 過戒福無量 | |||
若人入禪定 焚三界煩惱 | |||
過天行彼岸 無菩提方便 | |||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 |||
聞已復能信 過禪福無量 | |||
無慧人能捨 唯得富貴報 | |||
修持禁戒者 得生人天中 | |||
修行斷諸障 非慧不能除 | |||
慧除煩惱障 亦能除智障 | |||
聞法為慧因 是故聞法勝 | |||
何況聞法已 復能生信心 | |||
此十四偈以十一偈略釋應知偈言 | |||
身及彼所轉 功德及成義 | |||
示此四種法 唯如來境界 | |||
智者信為有 及信畢竟得 | |||
以信諸功德 速證無上道 | |||
究竟到彼岸 如來所住處 | |||
信有彼境界 彼非可思議 | |||
我等可得彼 彼功德如是 | |||
唯深信勝智 欲精進念定 | |||
修智等功德 無上菩提心 | |||
一切常現前 以常現前故 | |||
名不退佛子 彼岸淨功德 | |||
畢竟能成就 五度是功德 | |||
以不分別三 畢竟及清淨 | |||
以離對治法 施唯施功德 | |||
{{HrText|847b01}}持戒唯持戒 餘二度修行 | |||
謂忍辱禪定 精進遍諸處 | |||
慳等所治法 名為煩惱障 | |||
虛分別三法 是名為智障 | |||
遠離彼諸障 更無餘勝因 | |||
唯真妙智慧 是故般若勝 | |||
彼智慧根本 所謂聞慧是 | |||
以聞慧生智 是故聞為勝 | |||
又自此已下明向所說義依何等法說依何等義說依何等相說初依彼法故說二偈 | |||
我此所說法 為自心清淨 | |||
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 | |||
若有智慧人 聞能信受者 | |||
我此所說法 亦為攝彼人 | |||
自此已下次依彼義故說二偈 | |||
依燈電摩尼 日月等諸明 | |||
一切有眼者 皆能見境界 | |||
依佛法光明 慧眼者能見 | |||
以法有是利 故我說此法 | |||
自此已下次依彼相故說二偈 | |||
若一切所說 有義有法句 | |||
能令修行者 遠離於三界 | |||
及示寂靜法 最勝無上道 | |||
佛說是正經 餘者顛倒說 | |||
自此已下依護法方便故說七偈 | |||
雖說法句義 斷三界煩惱 | |||
無明覆慧眼 貪等垢所纏 | |||
又於佛法中 取少分說者 | |||
世典善言說 彼三尚可受 | |||
{{HrText|847c01}}何況諸如來 遠離煩惱垢 | |||
無漏智慧人 所說修多羅 | |||
以離於諸佛 一切世間中 | |||
更無勝智慧 如實知法者 | |||
如來說了義 彼不可思議 | |||
思者是謗法 不識佛意故 | |||
謗聖及壞法 此諸邪思惟 | |||
煩惱愚癡人 妄見所計故 | |||
故不應執著 邪見諸垢法 | |||
以淨衣受色 垢膩不可染 | |||
自此已下依謗正法故說三偈 | |||
愚不信白法 邪見及憍慢 | |||
過去謗法障 執著不了義 | |||
著供養恭敬 唯見於邪法 | |||
遠離善知識 親近謗法者 | |||
樂著小乘法 如是等眾生 | |||
不信於大乘 故謗諸佛法 | |||
自此已下依謗正法得惡果報故說六偈 | |||
智者不應畏 怨家蛇火毒 | |||
因陀羅霹靂 刀杖諸惡獸 | |||
師子虎狼等 彼但能斷命 | |||
不能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 |||
應畏謗深法 及謗法知識 | |||
決定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 |||
雖近惡知識 惡心出佛血 | |||
及殺害父母 斷諸聖人命 | |||
破壞和合僧 及斷諸善根 | |||
以繫念正法 能解脫彼處 | |||
若復有餘人 誹謗甚深法 | |||
{{HrText|848a01}}彼人無量劫 不可得解脫 | |||
自此已下依於說法法師生敬重心故說二偈 | |||
若人令眾生 學信如是法 | |||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識 | |||
彼人是智者 以如來滅後 | |||
迴邪見顛倒 令入正道故 | |||
自此已下依彼說法所得功德以用迴向故說三偈 | |||
三寶清淨性 菩提功德業 | |||
我略說七種 與佛經相應 | |||
依此諸功德 願於命終時 | |||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 |||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 |||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 |||
自此已下略說句義偈言 | |||
依何等法說 依何等義說 | |||
依何等相說 如彼法而說 | |||
如彼義而說 如彼相而說 | |||
彼一切諸法 六行偈示現 | |||
護自身方便 以七行偈說 | |||
明誹謗正法 故有三行偈 | |||
六偈示彼因 以二偈示現 | |||
於彼說法人 深生敬重心 | |||
大眾聞忍受 得彼大菩提 | |||
略說三種法 示現彼果報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 |||
}} | }} |
Latest revision as of 09:56, 24 October 2019
教化品第一
我今悉歸命 一切無上尊 為開法王藏 廣利諸群生 諸佛勝妙法 謗以為非法 愚癡無智慧 迷於邪正故 具足智慧人 善分別邪正 如是作論者 不違於正法 順三乘菩提 對三界煩惱 雖是弟子造 正取邪則捨 善說名句義 初中後功德 智者聞是義 不取於餘法 如我知佛意 堅住深正義 如實修行者 取同於佛語 雖無善巧言 但有真實義 彼法應受持 如取金捨石 妙義如真金 巧語如瓦石 依名不依義 彼人無明盲 依自罪業障 謗諸佛妙法
或有取他心 謗諸佛妙法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為種種供養 謗諸佛妙法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愚癡及我慢 樂行於小法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外現威儀相 不識如來教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為求名聞故 起種種異說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說乖修多羅 言是真實義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求利養攝眾 誑惑無智者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佛觀如是等 極惡罪眾生 慈悲心自在 為說法除苦 深智大慈悲 能如是利益 我說不求利 為正法久住
究竟一乘寶性論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眾生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者 見諸眾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問曰依何等法有此三寶答曰偈言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問曰云何得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答曰偈言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又復略說偈言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此偈明何義偈曰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厭苦求涅槃 欲願等諸業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眾生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有不淨雜淨 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 眾生菩薩佛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佛性遍眾生 諸煩惱不染 如一切世間 依虛空生滅 依於無漏界 有諸根生滅 火不燒虛空 若燒無是處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佛性 地依於水住 水復依於風 風依於虛空 空不依地等 如是陰界根 住煩惱業中 諸煩惱業等 依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 住清淨心中 自性清淨心 不住彼諸法
不正念如風 淨心界如空 依性起邪念 念起煩惱業 依因煩惱業 能起陰界入 依止於五陰 界入等諸法 有諸根生滅 如世界成壞 淨心如虛空 無因復無緣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如虛空淨心 常明無轉變 為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不生亦不滅 又無老病等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憐愍眾生故 示現有生滅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眾生所歸依 以無邊際故 常住不二法 以離妄分別 恒不執不作 清淨心力故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究竟一乘寶性論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萎花中諸佛 眾蜂中美蜜 皮糩等中實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佛蜜實真金 寶牙金像王 上妙寶像等 如來藏相似
問曰華佛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萎華者喻諸煩惱言諸佛者喻如來藏偈曰
功德莊嚴佛 住於萎華中 淨天眼者見 去花顯諸佛 佛眼觀自法 遍一切眾生 下至阿鼻獄 具足如來藏 自處常住際 以慈悲方便 令一切眾生 遠離諸障礙 如朽故華中 有諸佛如來 天眼者見知 除去萎華葉 如來亦如是 見貪煩惱垢 不淨眾生中 具足如來藏 以大慈悲心 憐愍世間故 為一切眾生 除煩惱花葉 問曰蜂蜜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群蜂者喻諸煩惱言美蜜者喻如來藏偈言
上妙美味蜜 為群蜂圍遶 須者設方便 散蜂而取蜜 如來亦如是 以一切智眼 見諸煩惱蜂 圍遶佛性蜜 以大方便力 散彼煩惱蜂 顯出如來藏 如取蜜受用 猶如百千億 那由他諸虫 遮障微妙蜜 無有能近者 有智者須蜜 殺害彼諸虫
無漏智如蜜 在眾生身中 煩惱如毒虫 如來所殺害
問曰糩實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皮糩者喻諸煩惱言內實者喻如來藏偈言
穀實在糩中 無人能受用 時有須用者 方便除皮糩 佛見諸眾生 身有如來性 煩惱皮糩纏 不能作佛事 以善方便力 令三界眾生 除煩惱皮糩 隨意作佛事 如稻穀麥等 不離諸皮糩 內實未淨治 不任美食用 如是如來藏 不離煩惱糩 令一切眾生 煩惱所飢渴 佛自在法王 在眾生身中 能示以愛味 除彼飢渴苦 問曰糞金譬喻為明何義答曰糞穢譬喻者諸煩惱相似真金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如人行遠路 遺金糞穢中 經百千歲住 如本不變異 淨天眼見已 遍告眾人言 此中有真金 汝可取受用 佛觀眾生性 沒煩惱糞中 為欲拔濟彼 雨微妙法雨 如於不淨地 漏失真金寶 諸天眼了見 眾生不能知 諸天既見已 語眾悉令知 教除垢方便 得淨真金用
如來觀察已 為說清淨法 問曰地寶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地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譬如貧人舍 地有珍寶藏 彼人不能知 寶又不能言 眾生亦如是 於自心舍中 有不可思議 無盡法寶藏 雖有此寶藏 不能自覺知 以不覺知故 受生死貧苦 譬如珍寶藏 在彼貧人宅 人不言我貧 寶不言我此 如是法寶藏 在眾生心中 眾生如貧人 佛性如寶藏 為欲令眾生 得此珍寶故 彼諸佛如來 出現於世間 問曰果芽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果皮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子芽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如種種果樹 子芽不朽壞 種地中水灌 生長成大樹 一切諸眾生 種種煩惱中 皆有如來性 無明皮所纏 種諸善根地 生彼菩提芽 次第漸增長 成如來樹王 依地水火風 空時日月緣 多羅等種內 出生大樹王 一切諸眾生 皆亦復如是 煩惱果皮內 有正覺子牙
次第漸增長 成佛大法王 問曰衣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弊衣譬喻者諸煩惱相似金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弊衣纏金像 在於道路中 諸天為人說 此中有金像 種種煩惱垢 纏裹如來藏 佛無障眼見 下至阿鼻獄 皆有如來身 為令彼得故 廣設諸方便 說種種妙法 金像弊衣纏 墮在曠野路 有天眼者見 為淨示眾人 眾生如來藏 煩惱爛衣纏 在世間險道 而不自覺知 佛眼觀眾生 皆有如來藏 為說種種法 令彼得解脫 問曰女王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賤女譬喻者諸煩惱相似歌羅邏四大中有轉輪王身喻者生死歌羅邏藏中有如來藏轉輪王相似偈言
譬如孤獨女 住在貧窮舍 身懷轉輪王 而不自覺知 如彼貧窮舍 三有亦如是 懷胎女人者 喻不淨眾生 如彼藏中胎 眾生性亦爾 內有無垢性 名為不孤獨 貧女垢衣纏 極醜陋受苦 處於孤獨舍 懷妊王重擔 如是諸煩惱 染污眾生性
實有歸依處 而無歸依心 不覺自身中 有如來藏故 問曰摸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泥摸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如人融真金 鑄在泥摸中 外有焦黑泥 內有真寶像 彼人量已冷 除去外泥障 開摸令顯現 取內真寶像 佛性常明淨 客垢所染污 諸佛善觀察 除障令顯現 離垢明淨像 在於穢泥中 鑄師知無熱 然後去泥障 如來亦如是 見眾生佛性 儼然處煩惱 如像在摸中 能以巧方便 善用說法椎 打破煩惱摸 顯發如來藏 究竟一乘寶性論為何義說品第七
問曰餘修多羅中皆說一切空此中何故說有真如佛性偈言
處處經中說 內外一切空 有為法如雲 及如夢幻等 此中何故說 一切諸眾生 皆有真如性 而不說空寂 答曰偈言
以有怯弱心 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 謗真如實性 計身有神我 為令如是等
究竟一乘寶性論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淨得及遠離 自他利相應 依止深快大 如彼所為義 初說佛菩提及得菩提方便偈言
向說佛法身 自性清淨體 為諸煩惱垢 客塵所染污 譬如虛空中 離垢淨日月 為彼厚密雲 羅網之所覆 佛功德無垢 常恒及不變 不分別諸法 得無漏真智 次說無垢清淨體偈言
如清淨池水 無有諸塵濁 種種雜花樹 周匝常圍遶 如月離羅睺 日無雲翳等 無垢功德具 顯現即彼體 蜂王美味蜜 堅實淨真金 寶藏大果樹 無垢真金像 轉輪聖王身 妙寶如來像 如是等諸法 即是如來身 次說成就自利利他偈言
無漏及遍至 不滅法與恒 清涼不變異 不退寂靜處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乎妙音聲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細思惟稠林 佛離虛空相
如空不思議 常恒及清涼 不變與寂靜 遍離諸分別 一切處不著 離閡麁澁觸 亦不可見取 佛淨心無垢 次說佛法身偈言
非初非中後 不破壞不二 遠離於三界 無垢無分別 此甚深境界 非二乘所知 具勝三昧慧 如是人能見 出過於恒沙 不思議功德 唯如來成就 不與餘人共 如來妙色身 清淨無垢體 遠離諸煩惱 及一切習氣 種種勝妙法 光明以為體 令眾生解脫 常無有休息 所作不思議 如摩尼寶王 能現種種形 而彼體非實 為世間說法 示現寂靜處 教化使淳熟 授記令入道 如來鏡像身 而不離本體 猶如一切色 不離於虛空 次說如來常住身偈言
世尊體常住 以修無量因 眾生界不盡 慈悲心如意 智成就相應 法中得自在 降伏諸魔怨 體寂靜故常 次說不可思議體偈言
非言語所說 第一義諦攝
最上勝妙法 不取有涅槃 非三乘所知 唯是佛境界 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功德品第九
自利亦利他 第一義諦身 依彼真諦身 有此世諦體 果遠離淳熟 此中具足有 六十四種法 諸功德差別 略說偈言
佛力金剛杵 破無智者障 如來無所畏 處眾如師子 如來不共法 清淨如虛空 如彼水中月 眾生二種見 初說十力偈言
處非處果報 業及於諸根 性信至處道 離垢諸禪定 憶念過去世 天眼寂靜智 如是等諸句 說名十種力 如金剛杵者偈言
處非處業性 眾生諸信根 種種隨修地 過宿命差別 天眼漏盡等 佛力金剛杵 能刺摧散破 癡鎧山牆樹 次說四無畏偈言
如實覺諸法 遮諸閡道障 說道得無漏 是四種無畏 於所知境界 畢竟知自他 自知教他知 此非遮障道 能證勝妙果 自得令他得
如師子王者偈言
譬如師子王 諸獸中自在 常在於山林 不怖畏諸獸 佛人王亦爾 處於諸群眾 不畏及善住 堅固奮迅等 次說佛十八不共法偈言
佛無過無諍 無妄念等失 無不定散心 無種種諸想 無作意護心 欲精進不退 念慧及解脫 知見等不退 諸業智為本 知三世無障 佛十八功德 及餘不說者 佛身口無失 若他來破壞 內心無動相 非作心捨心 世尊欲精進 念淨智解脫 知見常不失 示現可知境 一切諸業等 智為本展轉 三世無障礙 廣大智行常 是名如來體 大智慧相應 覺彼大菩提 最上勝妙法 為一切眾生 轉於大法輪 無畏勝妙法 令彼得解脫 次說虛空不相應義偈言
地水火風等 彼法空中無 諸色中亦無 虛空無閡法 諸佛無閡障 猶如虛空相 如來在世間 如地水火風 而諸佛如來 所有諸功德
次說三十二大人相偈言
足下相平滿 具足千輻輪 跟𦟛趺上隆 伊尼鹿王踹 手足悉柔軟 諸指皆纖長 鵝王網縵指 臂肘上下𦟛 兩肩前後平 左右俱圓滿 立能手過膝 馬王陰藏相 身𦟛相洪雅 如尼拘樹王 體相七處滿 上半如師子 威德勢堅固 猶如那羅延 身色新淨妙 柔軟金色皮 淨軟細平密 一孔一毛生 毛柔軟上靡 微細輪右旋 身淨光圓匝 頂上相高顯 項如孔雀王 頤方若師子 髮淨金精色 喻如因陀羅 額上白毫相 通面淨光明 口含四十齒 二牙白踰雪 深密內外明 上下齒平齊 迦陵頻伽聲 妙音深遠聲 所食無完過 得味中上味 細薄廣長舌 二目淳紺色 眼睫若牛王 功德如蓮華 如是說人尊 妙相三十二 一一不雜亂 普身不可嫌 次說如水中月偈言
秋空無雲翳 月在天及水 一切世間人 皆見月勢力
佛子見如來 功德身亦爾 究竟一乘寶性論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於可化眾生 以教化方便 起化眾生業 教化眾生界 諸佛自在人 於可化眾生 常待時待處 自然作佛事 遍覺知大乘 最妙功德聚 如大海水寶 如來智亦爾 菩提廣無邊 猶如虛空界 放無量功德 大智慧日光 遍照諸眾生 有佛妙法身 無垢功德藏 如我身無異 煩惱障智障 雲霧羅網覆 諸佛慈悲風 吹令散滅盡 次說大乘業喻略說偈言
帝釋妙鼓雲 梵天日摩尼 響及虛空地 如來身亦爾 初說帝釋鏡像譬喻偈言
如彼毘琉璃 清淨大地中 天主帝釋身 於中鏡像現 如是眾生心 清淨大地中 諸佛如來身 於中鏡像現 帝釋現不現 依地淨不淨 如是諸世間 鏡像現不現 如來有起滅 依濁不濁心 如是諸眾生 鏡像現不現 天主帝釋身 鏡像有生滅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如地普周遍 遠離高下穢 大琉璃明淨 離垢功德平 以彼毘琉璃 清淨無垢故 天主鏡像現 及莊嚴具生 若男若女等 於中見天主 及妙莊嚴具 作生彼處願 眾生為生彼 修行諸善行 持戒及布施 散花捨珍寶 後時功德盡 地滅彼亦滅 心琉璃地淨 諸佛鏡像現 諸佛子菩薩 見佛心歡喜 為求菩提故 起願修諸行 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偈言
如毘琉璃滅 彼鏡像亦滅 無可化眾生 如來不出世 琉璃寶地淨 示現佛妙像 彼淨心不壞 信根芽增長 白淨法生滅 佛像亦生滅 如來不生滅 猶如帝釋王 此業自然有 見是等現前 法身不生滅 盡諸際常住 次說天中妙鼓譬喻偈言
天妙法鼓聲 依自業而有 諸佛說法音 眾生自業聞 如妙聲遠離 功用處身心 令一切諸天 離怖得寂靜 佛聲亦如是 離功用身心
於彼戰鬪時 為破修羅力 因鼓出畏聲 令修羅退散 如來為眾生 滅諸煩惱苦 為世間說法 示勝禪定道 一切世間人不覺自過失偈言
聾不聞細聲 天耳聞不遍 唯智者境界 以聞心不染 次說雲雨譬喻偈言
知有起悲心 遍滿世間處 定持無垢藏 佛雨淨穀因 世間依善業 依風生雲雨 依悲等增長 佛妙法雲雨 依止器世間雨水味變壞偈言
譬如虛空中 雨八功德水 到醎等住處 生種種異味 如來慈悲雲 雨八聖道水 到眾生心處 生種種解味 無差別心偈言
信於妙大乘 及中謗法者 人遮多鳥鬼 此三聚相似 正定聚眾生 習氣不定聚 身見邪定聚 邪見流生死 秋天無雲雨 人空鳥受苦 夏天多雨水 燒鬼令受苦 佛現世不現 悲雲雨法雨 信法器能得 謗法有不聞 不護眾生偈言
天雨如車軸 澍下衝大地
不護微細虫 山林諸果樹 草穀稻糧等 行人故不雨 如來亦如是 於麁細眾生 相應諸方便 般若悲雲雨 諸煩惱習氣 我邪見眾生 如是種類等 一切智不護 為滅苦火偈言
知病離病因 取無病修藥 苦因彼滅道 知離觸修等 無始世生死 波流轉五道 五道中受樂 猶如臭爛糞 寒熱惱等觸 諸苦畢竟有 為令彼除滅 降大妙法雨 知天中退苦 人中追求苦 有智者不求 人天自在樂 慧者信佛語 已信者知苦 亦復知苦因 觀滅及知道 次說梵天譬喻偈言
梵天過去願 依諸天淨業 梵天自然現 化佛身亦爾 梵宮中不動 常現於欲界 諸天見妙色 失五欲境界 佛法身不動 而常現世間 眾生見歡喜 不樂諸有樂 有現不現偈言
從天退入胎 現生有父母 在家示嬰兒 習學諸伎藝 戲樂及遊行 出家行苦行
成佛轉法輪 示道入涅槃 諸薄福眾生 不能見如來 次說日譬喻偈言
如日光初出 普照諸蓮華 有同一時開 亦有一時合 佛日亦如是 照一切眾生 有智如華開 有罪如華合 如日照水華 而日無分別 佛日亦如是 照而無分別 次第偈言
日初出世間 千光次第照 先照高大山 後照中下山 佛日亦如是 次第照世間 先照諸菩薩 後及餘眾生 光明輪不同偈言
色智身二法 大悲身如空 遍照諸世間 故佛不同日 日不能遍照 諸國土虛空 不破無明闇 不示何知境 放種種諸色 光明雲羅網 示大慈悲體 真如妙境界 佛入城聚落 無眼者得眼 見佛得大利 亦滅諸惡法 無明沒諸有 邪見黑闇障 如來日光照 見慧未見處 次說摩尼珠譬喻偈言
一時同處住 滿足所求意 摩尼寶無心 而滿眾生願
眾生種種聞 佛心無分別 次說響譬喻偈言
譬如諸響聲 依他而得起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如來聲亦爾 依他心而起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次說虛空譬喻偈言
無物不可見 無觀無依止 過眼識境界 無色不可見 空中見高下 而空不如是 佛中見一切 其義亦如是 次說地譬喻偈言
一切諸草木 依止大地生 地無分別心 而增長成就 眾生心善根 依止佛地生 佛無分別心 而增廣成就 佛聲猶如響 以無名字說 佛身如虛空 遍不可見常 如依地諸法 一切諸妙藥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依佛地諸法 白淨妙法藥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究竟一乘寶性論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佛性佛菩提 佛法及佛業 諸出世淨人 所不能思議 此諸佛境界 若有能信者 得無量功德 勝一切眾生 以求佛菩提 不思議果報
若有人能捨 魔尼諸珍寶 遍布十方界 無量佛國土 為求佛菩提 施與諸法王 是人如是施 無量恒沙劫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施福無量 若有智慧人 奉持無上戒 身口意業淨 自然常護持 為求佛菩提 如是無量劫 是人所得福 不可得思議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言 過戒福無量 若人入禪定 焚三界煩惱 過天行彼岸 無菩提方便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禪福無量 無慧人能捨 唯得富貴報 修持禁戒者 得生人天中 修行斷諸障 悲慧不能除 慧除煩惱障 亦能除智障 聞法為慧因 是故聞法勝 何況聞法已 復能生信心 我此所說法 為自心清淨 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 若有智慧人 聞能信受者 我此所說法 亦為攝彼人 依燈電摩尼 日月等諸明 一切有眼者 皆能見境界
以法有是利 故我說此法 若一切所說 有義有法句 能令修行者 遠離於三界 及示寂靜法 最勝無上道 佛說是正經 餘者顛倒說 雖說法句義 斷三界煩惱 無明覆慧眼 貪等垢所縛 又於佛法中 取少分說者 世典善言說 彼三尚可受 何況諸如來 遠離煩惱垢 無漏智慧人 所說修多羅 以離於諸佛 一切世間中 更無勝智慧 如實知法者 如來說了義 彼不可思議 思者是謗法 不識佛意故 謗聖及壞法 此諸邪思惟 煩惱愚癡人 妄見所計故 故不應執著 邪見諸垢法 以淨衣受色 垢膩不可染 問曰以何因緣有此謗法答曰偈言
愚不信白法 邪見及憍慢 過去謗法障 執著不了義 著供養恭敬 唯見於邪法 遠離善知識 親近謗法者 樂著小乘法 如是等眾生 不信於大乘 故謗諸佛法 智者不應畏 怨家蛇火毒 因陀羅礔礰 刀杖諸惡獸
不能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應畏謗深法 及謗法知識 決定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雖近惡知識 惡心出佛血 及殺害父母 斷諸聖人命 破壞和合僧 及斷諸善根 以繫念正法 能解脫彼處 若復有餘人 誹謗甚深法 彼人無量劫 不可得解脫 若人令眾生 覺信如是法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識 彼人是智者 以如來滅後 迴邪見顛倒 令入正道故 三寶清淨性 菩提功德業 我略說七種 與佛經相應 依此諸功德 願於命終時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論曰第一教化品如向偈中已說應知此論廣門有十一品中則七品略唯一品初釋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應知偈言
佛法及眾僧 性道功德業 略說此論體 七種金剛句
此偈明何義言金剛者猶如金剛難可沮壞所證之義亦復如是故言金剛所言句者以此論句能與證義為根本故此明何義內身證法無言之體以聞思智難可證得猶如金是故偈言
七種相次第 總持自在王 菩薩修多羅 序分有三句 餘殘四句者 在菩薩如來 智慧差別分 應當如是知
此偈明何義以是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一切佛法廣說其相如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中三句餘四句在彼修多羅菩薩如來法差別分應知云何序分有初三句彼修多羅序分中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如是三種根本字句次第示現佛法僧寶說彼三寶次第生起成就應知餘四句者說隨順三寶因成就三寶因應知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於八地中十自在為首具足得一切自在是故菩薩坐於道場勝妙之處於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經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故以諸菩薩住九地時於一切法中得為無上最大法師善知一切諸眾生心到一切眾生譬如石鑛中 真金不可見 能清淨者見 見佛亦如是 向說佛性有六十種淨業功德何謂六十所謂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薩摩訶薩大悲三十二種諸菩薩業
已說佛性義次說佛菩提有十六種無上菩提大慈悲心
已說功德次說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如是七種金剛句義彼修多羅廣說體相如是應知問
曰此七種句有何次第答曰偈言
從佛次有法 次法復有僧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 為一切眾生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已說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說七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三寶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眾生彼諸眾生歸依於佛尊敬如來歸依於法尊敬如來歸依於僧依於三寶說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說四偈◎
◎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無為體自然 不依他而知 智悲及以力 自他利具足 此偈略明佛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為八一者無為體二者自然三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
偈言
非初非中後 自性無為體 及法體寂靜 故自然應知 唯內身自證 故不依他知 如是三覺知 慈心為說道 智悲及力等 拔苦煩惱刺 初三句自利 後三句利他
此偈明何義遠離有為名為無為應知又有為者生住滅法無彼有為是故佛體非初中後故得名為無為法身應知偈言佛體無前際[*]及無中間際[*]亦復無後際故又復遠離一切戲論虛妄分別寂靜體故名為自然應知偈言寂靜故不依他知者不依他因緣證知故不依他因緣證知者不依他因緣生故不依他因緣生者自覺不依他覺故如是依於如來無為法身相故一切佛事無始世來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從他聞不從他聞者不從師聞自自在智無言之體而自覺知偈言自覺知故既自覺知已然後為他生盲眾生令得覺知為彼證得無為法身說無上道是故名為無上智悲應知偈言既自覺知已為欲令他知是故為彼說無畏常恒道故無畏已說佛寶次明法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論曰依彼佛寶有真法寶以是義故次佛寶後示現法寶依彼法寶故說四偈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思議不二 無分淨現對 依何得何法 離法二諦相 此偈略明法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為八一者不可思議二者不二三者無分別四者淨五者顯現六者對治七者離果八者離因
離者偈言
滅諦道諦等 二諦攝取離 彼各三功德 次第說應知 此偈明何義前六功德中初三種功德不思議不二及無分別等示現彼滅諦攝取離煩惱應知餘殘有三句淨顯現對治示現彼道諦攝取斷煩惱因應知又證法所有離名為滅諦以何等法修行斷煩惱名為道諦以此二諦合為淨法以二諦相名為離法
應知偈言
不思量無言 智者內智知 以如是義故 不可得思議 清涼不二法 及無分別法 淨顯現對治 三句猶如日
此偈明何義略明滅諦有三種法以是義故不可思議應知以何義故不可思議有四義故何等為四一者為無二者為有三者為有無四者為二偈言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亦非即於彼亦復不離彼故滅諦有三種已說法寶次說僧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論曰依大乘法寶有不退轉菩薩僧寶以是義故次法寶後示現僧寶依彼僧寶故說四偈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眼 見諸眾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實知內身 以智見清淨 故名無上僧 諸佛如來說
此偈明何義偈言
如實見眾生 寂靜真法身 以見性本淨 煩惱本來無
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眾生清淨無有我寂靜真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此明何義此見自性清淨法身略說有二種法何等為二一者見性本來自性清淨二者見諸煩惱本來寂滅偈言以能知於彼自性清淨心見煩惱無實故離諸煩惱故又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又本來常為煩惱所染此二種法於彼無漏真如法界中善心不善心俱更無第三心如是義者難可覺知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剎尼迦善心非煩惱所染剎尼迦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知如是等聖者勝鬘經中廣說自性清淨心及煩惱所染應知又有二種修行謂如實修行及遍修行難證知義如實修行者謂見眾生自性清淨佛性境界故偈言無障淨智者如實見眾生自性清淨性佛法身境界故遍修行者謂遍十地一切境界故見一切眾生有一切智故又遍一切境界者以遍一切境界依出世間慧見一切眾生乃至畜生有如來藏應知彼見一切眾生有真如佛性初地菩薩摩訶薩以遍證一切真如法界故偈言無閡淨智眼見諸眾生性遍無量境界故
無閡者謂遍修行以如實知無如是內身自覺知彼無漏法界無障無閡依於二法一者如實修行二者遍修行此明何義謂出世間如實內證真如法智不共二乘凡夫人等應知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出世間清淨證智略說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佛證智何等為二一者無障二者無礙無障者謂如實修行見諸眾生自性清淨境界故名無障無閡者謂遍修行以如實知無邊境界故名無閡
此明何義偈言
如實知見道 見清淨佛智 故不退聖人 能作眾生依
此偈明何義又依初地菩薩摩訶薩證智清淨見道不退地乘能作見彼無上菩提清淨勝因應知偈言如實知見道見清淨佛智故此初地證智勝餘菩薩摩訶薩布施持戒等波羅蜜功德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依如實見真如證智是故能與一切眾生天龍八部聲聞辟支佛等作歸依處偈言不退聖人能問曰以何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答曰菩薩僧寶功德無量是故應供以應供故合應禮拜讚歎供養聲聞之人無如是義以是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此明何義偈言
境界諸功德 證智及涅槃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說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辟支佛故何等為十一者觀勝二者功德勝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者神力勝十者果勝觀勝者謂觀真如境界是名觀勝偈言境界故功德勝者菩薩修行無厭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勝偈言功德故證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名證智勝偈言證智故涅槃勝者教化眾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涅槃故地勝者所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諸地故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是名清淨勝偈言淨無垢故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遍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生勝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如來家故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力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言果勝最無上故此明何義有黠慧人知諸菩薩功德無量修習菩提無量無邊廣大功德有大智慧慈悲圓滿為照知彼無量眾生性行稠若為自身故 修行於禁戒 遠離大慈心 捨破戒眾生 以為自身故 護持禁戒財 如是持戒者 佛說非清淨 若為他人故 修行於禁戒 能利益眾生 如地水火風 以為他眾生 起第一悲心 是名淨持戒 餘似非清淨
問曰依何等義為何等人諸佛如來說此三寶答曰偈言
依能調所證 弟子為三乘 信三供養等 是故說三寶
此偈明何義略說依三種義為六種人故說三寶何等為三一者調御師二者調御師法三者調御師弟子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故六種人者何等為六一者大乘二者中乘三者小乘四者信佛五者信法六者信僧偈言偈言
可捨及虛妄 無物及怖畏 二種法及僧 非究竟歸依
此偈明何義法有二種何等為二一所說法二所證法所說法者謂如來說修多羅等名字章句身所攝故彼所說法證道時滅如捨船栰偈言可捨故所證法者復有二種謂依此明何義偈言
眾生歸一處 佛法身彼岸 依佛身有法 依法究竟僧
此偈明何義如向所說諸佛如來不生不滅寂靜不二離垢法身故以唯一法身究竟清問曰以何義故佛法眾僧說名為寶答曰偈言
真寶世希有 明淨及勢力 能莊嚴世間 最上不變等 此偈明何義所言寶者有六種相似依彼六種相似相對法故佛法眾僧說名為寶何等為六一者世間難得相似相對法以無善根諸眾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偈言真寶世希有故二者無垢相似相對法以離一切有漏法故偈言明淨故三者威德相似相對法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偈言勢力故四者莊嚴世間相似相對法以能莊嚴出世間故偈言能莊嚴世間故五者勝妙相似相對法以出世間法故偈言最上故六者不可改異相似相對法以得無漏法世間八法不能動故偈言不變故
問曰依何等法有此三寶而依此法得有世間及出世間清淨生起三寶答曰為彼義故說兩行偈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是三寶性 唯諸佛境界 以四法次第 不可思議故
何等四處偈言
染淨相應處 不染而清淨 不相捨離法 自然無分別 此偈明何義真如有雜垢者同一時中有淨有染此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信深因緣法聲聞辟支佛於彼非境界故
是故聖者勝鬘經中佛告勝鬘言天女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天女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辟支佛等唯依佛語信此二法故偈言染淨相應處故及遠離諸垢者真如非本有染後時言清淨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心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如彼心本體如來如是知是故經言如來一念心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偈言不染而清淨故佛無量功德者謂前際後際於一向染凡夫地中常不捨離真如法身一切諸佛法無異無差別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復次佛子如來智偈言
所覺菩提法 依菩提分知 菩提分教化 眾生覺菩提 初句為正因 餘三為淨緣 前二自利益 後二利益他
此偈明何義此四種句總攝一切所知境界此明何義初一句者謂所證法應知以彼證法名為菩提偈言所覺菩提法故第二句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差別說應知此以何義向前偈言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如向所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彼依何義故如是說偈言
佛法身遍滿 真如無差別 皆實有佛性 是故說常有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種說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何等為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遍一切處九者不變十者無差別
初依體因故說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軟 寶空水功德 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如如意寶珠虛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悉成就故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怖畏世間苦 捨離諸眾生 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三種眾生何等為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謗解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間不求證涅槃二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衛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復有計空為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為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為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眾生計空為有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為有彼不可化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是故偈言
大乘信為子 般若以為母 禪胎大悲乳 諸佛如實子
偈言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故又依果業故說一偈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厭苦求涅槃 欲願等諸業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略說四句義 四種顛倒法 於法身中倒 修行對治法
此偈明何義彼信等四法如來法身因此能清淨彼向說四種法彼次第略說對治四顛倒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偈言略說四句義故此明何義謂於色等無常事中起於常想於苦法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起於我想於不淨中起於淨想是等名為四種顛倒應知偈言四種顛倒法故為對治此四種顛倒故有四種非顛倒法應知何等為四謂於色等無常事中生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等是名四種不顛倒對治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如是四種顛倒對治依如來法身復是顛倒應知偈言於法身中倒故對治此倒說有四種如來法身功德波羅蜜果何等為四所謂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凡夫眾生於五陰法如清淨真空 得第一無我 諸佛得淨體 是名得大身
此偈明何義得大身者謂如來得第一清淨真如法身彼是諸佛如來實我以得自在體830a01以得第一清淨身偈言諸佛得淨體故以是義故諸佛名得清淨自在偈言是名得大身故以是義故依於此義諸佛如來於無漏界中得為第一最自在我又復即依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為有以無我相無法相故以是義故不得言有以如彼相如是無故又復即依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為無以唯有彼真如我體是故不得言無法身以如彼相如是有故依此義故諸外道問如來死後為有身耶為無身耶有如是等是故如來不記不答諸聲聞人畏世間苦為對治彼畏世間苦諸菩薩摩訶薩修行一切世間出世間諸三昧故證得第一樂波羅蜜果應知辟支佛人棄捨利益一切眾生樂住寂靜為對治彼棄捨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住無限齊世間常利益眾生證得第一常波羅蜜果應知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大悲四種修行如是次第得如來身淨我樂常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又復有義依此四種如來法身名為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此明何義信修行大乘是故諸佛如來常得清淨法界到第一彼岸是故說言廣大如法界修行般若波羅蜜是故諸佛如來成就虛空法身以器世間究竟無我以修行虛空藏等無量三昧以是義故於一切處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說言究竟如虛空以修行大悲於一切眾生無限齊時得慈悲心平等是故說言盡未來際又此四種波羅蜜等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復次以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中無淨我樂常波羅蜜彼岸功德身是故聖者勝鬘經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如是等故此明何義
故偈言
無分別之人 不分別世間 不分別涅槃 涅槃有平等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若無佛性者 不得厭諸苦 不求涅槃樂 亦不欲不願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亦無欲涅槃亦不願求如是等此明何義略說佛性清淨正因於不定聚眾生能作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依見世間種種苦惱厭諸苦故生心欲離諸世間中一切苦惱偈言若無佛性者不得厭諸苦故二者依見涅槃樂悕寂樂故生求心欲心願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求涅槃樂亦不欲不願故又欲者求涅槃故求者悕涅槃故悕者於悕求法中不怯弱故欲得者於所求法中方便追求故及諮問故願者所期法中所期法者心心相行
是故偈言
見苦果樂果 此依性而有 若無佛性者 不起如是心
此偈明何義凡所有見世間苦果者凡所有見涅槃樂果者此二種法善根眾生有一切依因真如佛性非離佛性無因緣故起如是心偈言見苦果樂果此依性而有故若無因緣生如是心者一闡提等無涅槃性應發菩提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起如是心故以性未離一切客塵煩惱諸垢於三乘中未曾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佛法身慧定 悲攝眾生性 海珍寶水等 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以有三處故次第有三種大海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性中依因畢竟成就相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身清淨因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似相對法故集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法故得如來大悲因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攝眾生性故水相似相對法故又修行智慧三昧門寶相似相對法以彼無分別不可思議有大勢力功德相應故又修行菩薩大悲水相似相對法以於一切眾生柔軟大悲得一味等味相行故如是彼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通智及無垢 不離於真如 如燈明煖色 無垢界相似 此偈明何義有三處次第三種燈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法界中依果相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通二者知漏盡智三者漏盡此以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對法以受用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能治相似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知漏盡智者無漏智煖相似相對法以能燒業煩惱無有餘殘能燒相似相對法故偈言智故煖故漏盡者轉身漏盡色相似相對法以常無垢清淨光明具足相無垢相似相對法故偈言無垢故色故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以離智障故光明者如自性清淨體彼二是客塵煩惱如是略說六種無漏智離煩惱無學身所攝法於無漏法界中彼此迭共不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
知又依行義故說一偈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眾生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凡夫心顛倒 見實異於彼 如實不顛倒 諸佛離戲論
此偈明何義向明如來法界中一切法真如清淨明同相依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法門等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此以何義略明依三種人何等為三一者不實見凡夫二者實見自此以下即依此行餘四種義廣差別說應知又復即依彼三種人依時差別故說一偈
有不淨有淨 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 眾生菩薩佛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體等六句義 略明法性體 次第三時中 說三種名字
此偈明何義謂向所明無漏法性如來廣說種種法門彼諸法門略說依於六種句義所謂攝聚體因果業相應及行偈言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故於三時中次第依彼三種名字畢竟應知偈言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故此以何義謂不淨時名為眾生偈言有不淨故不淨淨時名為菩薩偈言有淨故於善淨時名為如來偈言及以善淨故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量煩惱所纏從無始來隨順世間生死濤波去來生退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捨一切欲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舍利弗即此法身得離一切煩惱使纏過一自此以下即依彼三時明如來法性遍一切處故說一偈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過功德畢竟 遍至及同相 下中勝眾生 如虛空中色 此偈明何義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分別彼清淨心於三時中次第於過失時於功德時於功德清淨畢竟時同相無差別猶如虛空在瓦銀金三種器中平等無異無差別一切時有以是義故經中說有三時次第如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故
自此已下即依此三時明如來法性遍至一切處依染淨時不變不異有十五偈此等諸偈略說要義應知偈言
諸過客塵來 性功德相應 真法體不變 如本後亦爾 此偈明何義偈言
十一偈及二 次第不淨時 煩惱客塵過 第十四十五 於善淨時中 過恒沙佛法 不離脫思議 佛自性功德
如來真如性 體不變不異
初依不淨時不變不異十一偈者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佛性遍眾生 諸煩惱不染 如一切世間 依虛空生滅 依於無漏界 有諸根生滅 火不燒虛空 若燒無是處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佛性 地依於水住 水復依於風 風依於虛空 空不依地等 如是陰界根 住煩惱業中 諸煩惱業等 住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 住清淨心中 自性清淨心 不住彼諸法 陰入界如地 煩惱業如水 不正念如風 淨心界如空 依性起邪念 念起煩惱業 依因煩惱業 能起陰入界 依止於五陰 界入等諸法 有諸根生滅 如世界成壞 淨心如虛空 無因復無緣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如虛空淨心 常明元轉變 為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此虛空譬喻偈示現何義明如來性依不淨時法體不變偈言
不正思惟風 諸業煩惱水 自性心虛空 不為彼二生
邪念思惟風 所不能散壞 諸業煩惱水 所不能濕爛 老病死熾火 所不能燒燃
此偈明何義如依邪念風輪起業煩惱水聚依業煩惱水聚生陰界入世間而自性心虛空不生不起偈言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水自性心虛空不為彼二生故如是依邪念風災業行煩惱水災老病死等火災吹浸燒壞陰入界世間而自性清淨心虛空常住不壞如是於不淨時中器世間相似相對法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有集有滅諸佛如來無為之性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不變易示現法體此自性清淨法門虛空譬喻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彼經中言諸善男子煩惱本無體真性本明淨一切煩惱羸薄毘婆舍那有大勢力一切煩惱客塵自性清淨心根本一切諸煩惱虛妄分別自性清淨心如實不分別諸佛子譬如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風住風依空住而彼虛空無依住處諸善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風大空大此四大中唯虛空大以為最勝以為大力以為堅固以為不動以為不作以為不散不生不滅自然而住諸善男子彼三種大生滅相應無實體性剎那不住諸佛子此三種大變異無常諸佛子而虛空界常不變異諸佛子如是陰界入依業煩惱住諸煩惱業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惟依於佛性自性清淨心住以是義故經中說言自性清淨心客塵煩惱已說不淨時中依無分別相自性清淨心虛空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起不正念風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不正念諸業煩惱因相水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生陰界入果相轉變地相似相對法未說彼焚燒死病老等諸過患相火相似相對法是故次說偈言
有三火次第 劫燒人地獄 能作種種苦 能熟諸行根 此偈明何義明此三法老病死火於不淨時中不能變異彼如來藏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世諦故說有生死世尊死者諸根壞世尊生者新諸根起世尊而如來藏不生不死不老不變何以故世尊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境界世尊如來藏者常恒清涼不變故
已說依不淨時不變不異◎
◎次說依淨不淨時不變不異故說二偈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不生亦不滅 復無老病等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憐愍眾生故 示現有生滅
老病死諸苦 聖人永滅盡 依業煩惱生 諸菩薩無彼 此偈明何義明此老病死等苦火於不淨時依業煩惱本生如世間火依薪本生以諸菩薩得生意生身於淨不淨時畢竟永滅盡以是義故諸業煩惱等常不能燒燃
已說依不淨淨時不變不異次說依善淨時不變不異故說二偈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眾生所歸依 以無邊際故 常住不二法 以離妄分別 恒不熱不作 清淨心力故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生及不死 不病亦不老 以常恒清涼 及不變等故
此偈明何義偈言
以常故不生 離意生身故 以恒故不死 離不思議退 清涼故不病 無煩惱習故 不變故不老 無無漏行故
此偈明何義明如來性於佛地時無垢清淨光明常住自性清淨以本際來常故不生以離意生身故以未來際恒故不死以離不可思議變易死故以本後際來清涼故不病以又復偈言
有二復有二 復有二二句 次第如常等 無漏境界中 此偈明何義常恒清涼及不變等此四種句於無漏法界中次第一一句二二本二二釋義差別如不增不減修多羅中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已說不變異次說無差別無差別者即依此善淨時本際以來畢竟究竟自體相善淨如來藏無差別故說一偈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略明法身等 義一而名異 依無漏界中 四種義差別
此偈明何義略說於無漏法界中依如來藏有四種義依四種義有四種名應知何等四義偈言
佛法不相離 及彼真如性 法體不虛妄 自性本來淨
此偈明何義佛法不相離者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故及彼真如性者依此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覺一切種智 離一切習氣 佛及涅槃體 不離第一義 此四種名於如來法身無漏界中一味一義不相捨離是故雖復有四種名而彼四義不離一法門不離一法體此以何義所證一切法覺一切智及離一切智障煩惱障習氣此二種法於無漏法界中不異不差別不斷不相離以是義故大般涅槃經中偈言
無量種功德 一切不思議 不差別解脫 解脫即如來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言聲聞辟支佛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此明何義言聲聞辟支佛有涅槃者此是諸佛如來方便見諸眾生於長道曠野遠行疲惓恐有退轉為依一切種智於諸佛如來無漏法界中譬喻示現此明何義寶鬘經中畫師譬喻示現具足一切功德應知偈言
如種種畫師 所知各差別 彼一人知分 第二人不知 有自在國王 勅諸畫師言 於彼摽畫處 具足作我身 國中諸畫師 一切皆下手 若不闕一人 乃成國王像 畫師受勅已 畫作國王像 彼諸畫師中 一人行不在 由無彼一人 國王像不成 以其不滿足 一切身分故 所言畫師者 喻檀戒等行 言國王像者 示一切種智 一人不在者 示現少一行 王像不成者 空智不具足
此偈明何義以是義故寶鬘經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今為汝說此譬喻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悉善知畫其中或有善能泥塗或能磨彩或曉畫身不曉手足或曉手足不曉面目時有國王以一是故偈言
慧智及解脫 不離法界體
此偈明何義以何等慧以何等智以何等解脫彼三不離法界實體明彼四種功德成就無差別涅槃界偈言無差別涅槃界故為彼四種義次第故有四種相似相對法應知何等為四一者佛法身中依出世間無分別慧能破第一無明黑闇彼光明照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慧故日相似相對故二者依智故得一切智智知一切種照一切事放光明羅網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智故日相似相對故三者依止彼二自性清淨心解脫無垢離垢光明輪清淨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解脫故日相似相對法故四者即此三種不離法界不離實體不相捨離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不離法界體故日相似相對故
是故偈言
不證諸佛身 涅槃不可得 如棄捨光明 日不可得見 此偈明何義以如向說無漏法界中無始世界來諸佛法身中無漏諸法一切功德不相捨離以是義故遠離如來無障無礙法身智慧離一切障涅槃體相不可得見不可得證如離日光明無日輪可見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法無優劣故得涅槃知諸法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解脫故得涅槃平等解脫知見故得涅槃是故世尊說涅槃界一味等味謂明解脫一味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曰偈言
向說如來藏 十種義示現 次說煩惱纏 以九種譬喻 此偈明何義向依如來藏說無始世界來彼法恒常住法體不轉變明如來藏有十種義
自此以下依無始世界來煩惱藏所纏說無始世界來自性清淨心具足法身以九種譬喻明如來藏過於恒沙煩惱藏所纏如修多羅說應知九種譬喻者如偈說言
萎華中諸佛 眾蜂中美蜜 皮糩等中實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此偈示現何義自此以下依此略說四偈句義餘殘譬喻五十四偈廣說應知此四行偈總略說彼廣偈中義應知又依彼義略說二偈
華蜂糩糞穢 地果故壞衣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佛蜜實真金 寶牙金像王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華蜂等諸喻 明眾生身中 無始世界來 有諸煩惱垢 佛蜜等諸喻 明眾生身中 無始來具足 自性無垢體 又復略說此如來藏修多羅中明一切眾生界從無始世界來客塵煩惱染心從無始世界來淨妙法身如來藏不相捨離是故經言依自虛妄染心眾生染依自性清淨心眾生淨
云何自心染依自心染有九種喻謂萎華等應知偈言
貪瞋癡相續 及結使熏集 見修道不淨 及淨地有垢 萎華等諸喻 說九種相對 無邊煩惱纏 故說差別相
此偈明何義略說有九種煩惱於自性清淨如來法身界中如萎華等九種譬喻於諸佛等常外客相諸煩惱垢亦復如是於真如佛性常客塵相何等以為九種煩惱一者貪使煩惱二者瞋使煩惱三者癡使煩惱四者增上貪瞋癡結使煩惱五者無明住地所攝煩惱六者見道所斷煩惱七者修道所斷煩惱八者不淨地所攝煩惱九者淨地所攝煩惱此如是等九種煩惱以彼九種譬喻示現應知此明何義世間貪等眾生身中所攝煩惱能作不動地業所緣成就色界無色界果報出世間智能斷名為貪瞋癡使煩惱偈言貪瞋癡相續故又增上貪瞋癡眾生身中所攝是名略說九種煩惱次第萎華等九種譬喻我已廣說應知又復即此九種煩惱依八萬四千眾生行故有八萬四千煩惱差別如如來智無量無邊故有如是無量無邊煩惱纏如來藏故言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
是故偈言
愚癡及羅漢 諸學及大智 次第四種垢 及一二復二 如是次第說 四凡一聖人 二學二大智 名為不淨地 此偈明何義此九種譬喻於無漏界中如是次第四種譬喻及第五譬喻後時二二煩惱諸垢依煩惱垢染故言不清淨
依佛神力故 有彼眾妙華 初榮時則愛 後萎變不愛 如華依榮悴 有愛有不愛 貪煩惱亦爾 初樂後不樂 群蜂為成蜜 瞋心嚙諸花 瞋恚心起時 生種種苦惱 稻等內堅實 外為皮糩覆 如是癡心纏 不見內堅實 猶如臭穢糞 智觀貪亦爾 起欲心諸相 結使如穢糞 譬如彼地中 種種珍寶藏 眾生無天眼 是故不能見 如是自在智 為無明地覆 眾生無智眼 是故不能見 如子離皮糩 次第生芽等 見道斷煩惱 次第生諸地 以害身見等 攝取妙聖道 修道斷煩惱 故說弊壞衣 七地中諸垢 猶如胎所纏 遠離胎藏智 無分別淳熟 三地知諸垢 如泥模所泥 大智諸菩薩 金剛定智斷 萎華至泥模 如是九種喻 示貪瞋癡等 九種煩惱垢 垢中如來藏 佛等相對法 如是九種義 以三種體攝
法身及真如 如來性實體 三種及一種 五種喻示現 此偈明何義初三種喻示現如來法身應知三種譬喻者所謂諸佛美蜜堅固示現法身偈言法身故一種譬喻者所謂真金示現真如偈言真如故又何等為五種譬喻一者地藏二者樹三者金像四者轉輪聖王五者寶像能生三種佛身示現如來性偈言如來性
故又法身者偈言
法身有二種 清淨真法界 及依彼習氣 以深淺義說 此偈明何義諸佛如來有二種法身何等為二一者寂靜法界身以無分別智境界故如是諸佛如來法身唯自內身法界能證應知偈言清淨真法界故二者為得彼因謂彼寂靜法界說法依可化眾生說彼說法應知以依真如法身有彼說法名為習氣偈言及依彼習氣故彼說法者復有二種一細二麁細者所謂為諸菩薩摩訶薩演說甚深祕密法藏以依第一義諦說故麁者所謂種種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陀憂陀那尼陀那等名字章句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說故
是故偈言
以出世間法 世中無譬喻 是故依彼性 還說性譬喻 如美蜜一味 微細法亦爾 修多羅等說 如種種異味
譬如諸色像 不離於虛空 如是眾生身 不離諸佛智 以如是義故 說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如虛空中色
以性不改變 體本來清淨 如真金不變 故說真如喻 此偈明何義明彼真如如來之性乃至邪聚眾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光明明了以離客塵諸煩惱故後時說言如來法身如是以一真金譬喻依真如無差別不離佛法身故說諸眾生皆有如來藏以自性清淨心雖言清淨而本來無二法故是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見自身根本清淨智以依自身根本智故知諸眾生有清淨身文殊師利所謂如來自性清淨身乃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身此二法者無二無差別是故偈言
一切諸眾生 平等如來藏 真如清淨法 名為如來體 依如是義故 說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應當如是知
又復偈言
二者如樹果 無始世界來 自性清淨心 修行無上道 依二種佛性 得出三種身 依初譬喻故 知有初法身 依第二譬喻 知有二佛身 真佛法身淨 猶如真金像 以性不改變 攝功德實體 證大法王位 如轉輪聖王 依止鏡像體 有化佛像現 此偈明何義餘五種譬喻所謂藏樹金像轉輪聖王寶像譬喻示現生彼三佛法身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諸眾生藏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此示何義以諸佛如來有三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三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此以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為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
無始世來性 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槃果
此偈明何義無始世界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眾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作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離智不斷不脫不異無為不思議佛法世尊亦有斷脫異外離離智有為法亦依亦持亦住持亦建立依如來藏故依性有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竟定佛性體於一切時一切眾生身中皆無餘盡應知此云何知依法相知是故經言善男子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此明何義依法性依法體依法相應依法方便此法為如是為不如是不可思議一切處依法依法量依法信得心淨得心定彼不可分別為實為不實唯依如來信是故偈言
唯依如來信 信於第一義 如無眼目者 不能見日輪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何等為四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發菩提心菩薩如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如來藏者於身見眾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於取四顛倒眾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於散亂心失空眾生非其境界故此明何義身見眾生者謂諸凡夫以彼凡夫實無色等五陰諸法而取以為有我我所虛妄執著我我所慢於離身見等滅諦無漏性甘露之法信亦不能何況出世間一切智境界如來藏能證能解無有是處又取四顛倒諸眾生者所彼人不知空以何等法是如來藏偈言
不空如來藏 謂無上佛法 不相捨離相 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為身 自性本來淨 客塵虛妄染 本來自性空
此偈明何義不減一法者不減煩惱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捨離清淨體故偈言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故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如是以何等煩惱以何等處無如是如實見知名為空智又何等諸佛法何處具足有如是如實見知名不空智如是明離有無二邊如實知空相此二偈中明如是義又眾生若離如是空智彼人則是佛境界外名不相應不得定不得一心以是義故名散亂心失空眾生何以故以離第一義空智門無分別境界不可得證不可得見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藏智名為空智世尊如來藏空智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本所不見本所不得本所不證本所不會世尊一切苦譬如薄雲中 見虛空有日 淨慧諸聖人 見佛亦如是 聲聞辟支佛 如無眼目者 不能觀如來 如盲不見日 所知一切法 有無量無邊 遍虛空法界 無量智能見 諸如來法身 充滿一切處 佛智慧能見 以無量智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為何義說品第七
問曰真如佛性如來藏義住無障閡究竟菩薩地菩薩第一聖人亦非境界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若如是者何故乃為愚癡顛倒凡夫人說答曰以是義故略說四偈
處處經中說 內外一切空 有為法如雲 及如夢幻等 此中何故說 一切諸眾生
以有怯弱心 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 謗真如佛性 計身有神我 為令如是等 遠離五種過 故說有佛性 此四行偈以十一偈略釋應知偈言
諸修多羅中 說有為諸法 謂煩惱業等 如雲等虛妄 煩惱猶如雲 所作業如夢 如幻陰亦爾 煩惱業生故 先已如是說 此究竟論中 為離五種過 說有真如性 以眾生不聞 不發菩提心 或有怯弱心 欺自身諸過 未發菩提心 生起欺慢意 見發菩提心 我勝彼菩薩 如是憍慢人 不起正智心 是故虛妄取 不知如實法 妄取眾生過 不知客染心 實無彼諸過 自性淨功德 以取虛妄過 不知實功德 是故不得生 自他平等慈 聞彼真如性 起大勇猛力 及恭敬世尊 智慧及大悲 生增長五法 不退轉平等 無一切諸過 唯有諸功德 取一切眾生 如我身無異 速疾得成就 無上佛菩提
究竟一乘寶性論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淨得及遠離 自他利相應 依止深快大 時數如彼法 是名八種句義次第一偈示現八種義者何謂八種一者實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常八者不可思議實體者向說如來藏不離煩惱藏所纏以遠離諸煩惱轉身得清淨是名為實體應知偈言淨故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故因者有二種無分別智一者出世間無分別智二者依出世間智得世間出世間依止行智是名為因偈言得故果者即依此得得證智果是名為果偈言遠離故業者有二種遠離一者遠離煩惱障二者遠離智障如是次第故名遠離如是遠離自利利他成就是名為業偈言自他利故相應者自利利他得無量功德常畢竟住持是名相應偈言相應故行常不思議者謂三種佛法身無始世界來作眾生利益常不休息不可思議偈言依止深快大故以是義故略說偈言
實體因果業 及以相應行 常不可思議 名佛地應知
又依實體依因於佛地中及得彼方便因故向說佛法身 自性清淨體 為諸煩惱垢 客塵所染污 譬如虛空中 離垢淨日月 為彼厚密雲 羅網之所覆 佛功德無垢 常恒及不變 不分別諸法 得無漏真智 此三行偈以四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佛身不捨離 清淨真妙法 如虛空日月 智離染不二 過恒沙佛法 明淨諸功德 非作法相應 不離彼實體 煩惱及智障 彼法實無體 常為客塵染 是故說雲喻 遠離彼二因 向二無分別 無分別真智 及依彼所得 此偈明何義向說轉身實體清淨又清淨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自性清淨二者離垢清淨自性清淨者謂性解脫無所捨離以彼自性清淨心體不捨一切客塵煩惱以彼本來不相應故離垢清淨者謂得解脫又彼解脫不離一切法如水不離諸塵垢等而言清淨以自性清淨心遠離客塵諸煩惱垢更無餘故又依彼果離垢清淨故說四偈
如清淨池水 無有諸塵濁 種種雜花樹 周匝常圍遶 如月離羅睺 日無雲翳等 無垢功德具 顯現即彼體 蜂王美味蜜 堅實淨真金
轉輪聖王身 妙寶如來像 如是等諸法 即是如來身 此四行偈以八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貪等客煩惱 猶如濁水塵 無分別上智 果法如池水 示現佛法身 一切諸功德 依彼證智果 是故如是說 貪如濁水塵 淨法雜垢染 可化諸眾生 如繞池藕花 禪定習氣潤 遠離瞋羅睺 以大慈悲水 遍益諸眾生 如十五日月 遠離雲羅網 光明照眾生 能除諸幽闇 佛無垢日月 離癡雲羅網 智光照眾生 除滅諸黑闇 得無等等法 能與妙法味 諸佛如蜜堅 遠離蜂糩障 真實妙功德 除斷諸貧窮 能與解脫勢 故說金樹喻 法寶真實身 增上兩足尊 勝色畢竟成 故說後三喻
又向說以二種智依自利利他業何者為二一者出世間無分別智二者依出世間無分別智轉身得身行因遠離煩惱得證智果故又何者是成就自利謂得解脫遠離煩惱障遠離智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是名成就自身利益又何者是成就他利益既得成就自身利已無始世來自然依彼二種佛身示現無漏及遍至 不滅法與恒 清涼不變異 不退寂淨處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於妙音聲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細思惟稠林 佛離虛空相 此四行偈以八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略說二種法 業智應當知 滿足解脫身 清淨真法身 解脫身法身 二及一應知 謂無漏遍至 及究竟無為 煩惱盡無漏 及習氣滅故 無閡及無障 智遍至應知 無為以不滅 實體不失故 不失名為本 恒等句解釋 對於恒等句 有四失應知 死無常及轉 不可思議退 以無死故恒 以常故清涼 不轉故不變 寂靜故不退 彼究竟足跡 淨智白法體 具足色聲等 示現於諸根 如虛空無相 而現色等相 法身亦如是 具六根境界
此偈明何義經中說言如虛空相諸佛亦爾者此依第一義諸佛如來清淨法身自體相如空不思議 常恒及清涼 不變與寂靜 遍離諸分別 一切處不著 離閡麁澁觸 亦不可見取 佛淨心無垢 此二行偈以八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解脫身法身 示自利利他 依自利利他 彼處相應義 一切諸功德 不思議應知 以非三慧境 一切種智知 諸眾生佛體 細故非聞境 第一非思思 以出世深密 世修慧不知 諸愚癡凡夫 本來未曾見 如盲不矚色 二乘如嬰兒 不見日月輪 以不生故常 以不滅故恒 離二故清涼 法性住不變 證滅故寂靜 一切覺故遍 不住不分別 離煩惱不著 無智障離閡 柔軟離麁澁 無色不可見 離相不可取
此偈明何義虛空譬喻者明諸佛如來無為諸功德不離佛法身於所有諸有得不可思議勝大方便業勝大悲業勝大智業為與一切眾生樂相無垢清淨三種佛身所謂實佛受法樂佛及化身佛常不休息常不斷絕自然修行以為利益一切眾生應知以不共餘人唯諸佛如來法身相應故此明何義以依此身相應諸行差別故說八偈
非初非中後 不破壞不二 遠離於三界 無垢無分別 此甚深境界 非二乘所知 具勝三昧慧 如是人能見 出過於恒沙 不思議功德 唯如來成就 不與餘人共 如來妙色身 清淨無垢體 遠離諸煩惱 及一切習氣 種種勝妙法 光明以為體 令眾生解脫 常無有休息 所作不思議 如摩尼寶王 能現種種形 而彼體非實 為世間說法 示現寂靜處 教化使淳熟 授記令入道 如來鏡像身 而不離本體 猶如一切色 不離於虛空 此八行偈以二十五偈略釋應知偈言
向說佛法身 及一切種智 自在與涅槃 及第一義諦 不可思議法 應供等功德
彼三身差別 實法報化等 所謂深快大 無量功德身 明實體身者 謂諸佛法身 略說五種相 五功德應知 無為無差別 遠離於二邊 出離煩惱障 智障三昧障 以離一切垢 故聖人境界 清淨光明照 以法性如是 無量阿僧祇 不可數思議 無等諸功德 到第一彼岸 實法身相應 以快不可數 非思量境界 及遠離習氣 無邊等佛法 次第不離報 受種種法味 示現諸妙色 淨慈悲習氣 無虛妄分別 利益諸眾生 自然無休息 如如意寶珠 滿足眾生心 受樂佛如是 神通力自在 此神力自在 略說有五種 說法及可見 諸業不休息 及休息隱沒 示現不實體 是名要略說 有五種自在 如摩尼寶珠 依種種諸色 異本生諸相 一切皆不實 如來亦如是 方便力示現 從兜率陀退 次第入胎生 習學諸伎藝 嬰兒入王宮 厭離諸欲相 出家行苦行
降伏諸魔眾 成大妙覺尊 轉無上法輪 入無餘涅槃 於不清淨國 現如是等事 世間無休息 宣說無常苦 無我寂靜名 方便智慧力 令彼諸眾生 厭離三界苦 後入於涅槃 以入寂靜道 諸聲聞人等 有是虛妄相 言我得涅槃 法華等諸經 皆說如實法 般若方便攝 迴先虛妄心 令淳熟上乘 授妙菩提記 微細大勢力 令愚癡眾生 過嶮難惡道 深快及以大 次第說應知 初法身如來 第二色身佛 譬如虛空中 有一切色身 於初佛身中 最後身亦爾 自此以下即依如是三種佛身為樂眾生利益眾生略說二偈
世尊體常住 以修無量因 眾生界不盡 慈悲心如意 智成就相應 法中得自在 降伏諸魔怨 體寂靜故常 此二行偈以六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棄捨身命財 攝取諸佛法 為利益眾生 究竟滿本願 得清淨佛身 起大慈悲心 修行四如意 依彼力住世
常得心三昧 成就樂相應 常在於世間 不為世法染 得淨甘露處 故離一切魔 諸佛本不生 本來寂靜故 以常可歸依 故言歸依我 初七種譬喻 如來色身常 後三種譬喻 善逝法身常 此偈明何義諸佛如來依法身轉得無上身不可思議應知依不可思議故說二偈
非言語所說 第一義諦攝 離諸覺觀地 無譬喻可說 最上勝妙法 不取有涅槃 非三乘所知 唯是佛境界 此二行偈以五行偈略釋應知偈言
不可得思議 以離言語相 離言語相者 以第一義攝 第一義攝者 非思量境界 非思量境者 以無譬喻知 無譬喻知者 以最勝無上 最勝無上者 不取有涅槃 不取是二者 不取功德過 前五種譬喻 微細不思議 如來法身常 第六譬喻者 以得自在故 如來色身常 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功德品第九
論曰已說無垢真如法身次說依彼無垢真如法身一切功德如摩尼寶不離光明形色諸相如來法身無量無邊自性清淨無垢功自利亦利他 第一義諦身 依彼真諦身 有此世諦體 果遠離淳熟 此中具足有 六十四種法 諸功德差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於自身成就 住持諸佛法 故攝第一身 為他身住持 諸如來世尊 故有世諦體 佛無量功德 初身攝應知 十力四無畏 大丈夫相等 彼受樂報體 第二佛身攝 此偈明何義明十力等六十四種佛身功德此云何知依彼義故略說二偈
佛力金剛杵 破無智者障 如來無所畏 處眾如師子 如來不共法 清淨如虛空 如彼水中月 眾生二種見 自此已下功德品中餘殘論偈依此二偈次第示現彼十力等六十四種如來功德如陀羅尼自在王經廣說應知初依十力故說二偈
處非處果報 業及於諸根 性信至處道 離垢諸禪定 憶念過去世 天眼寂靜智 如是等諸句 說十種力名 又依四無畏故說三偈
如實覺諸法 遮諸閡道障
於所知境界 畢竟知自他 自知教他知 此非遮障道 能證勝妙果 自得令他得 說自他利諦 是諸處無畏 又依十八不共佛法故說八偈
佛無過無諍 無妄念等失 無不定散心 無種種諸想 無作意護心 欲精進不退 念慧及解脫 知見等不退 諸業智為本 知三世無障 佛十八功德 及餘不說者 佛身口無失 若他來破壞 內心無動相 非作心捨心 世尊欲精進 念淨智解脫 知見常不失 示現可知境 一切諸業等 智為本展轉 三世無障閡 廣大智行常 是名如來體 大智慧相應 覺彼大菩提 最上勝妙法 為一切眾生 轉於大法輪 無畏勝妙法 令彼得解脫 又依三十二大人相故說十一偈
足下相平滿 具足千輻輪 跟𦟛趺上隆 伊尼鹿王𨄔 手足悉柔軟 諸指皆纖長 鵝王網縵指 臂肘上下𦟛 兩肩前後平 左右俱圓滿 立能手過膝 馬王陰藏相
體相七處滿 上半如師子 威德勢堅固 猶如那羅延 身色新淨妙 柔軟金色皮 淨軟細平密 一孔一毛生 毛柔軟上靡 微細輪右旋 身淨光圓匝 頂上相高顯 項如孔雀王 頤方若師子 髮淨金精色 喻如因陀羅 額上白毫相 通面淨光明 口含四十齒 二牙白踰雪 深密內外明 上下齒平齊 迦陵頻伽聲 妙音深遠聲 所食至喉現 得味中上味 細薄廣長舌 二目淳紺色 瞬眼若牛王 功德如蓮華 如是說人尊 妙相三十二 一一不雜亂 普身不可嫌 此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人相略集一處是名六十四種功德應知偈言
六十四功德 修因及果報 一一各差別 寶經次第說 此偈明何義向說諸佛如來六十四種功德因果差別依此次第寶女經中廣說應知又復依此四處次第有四種喻謂金剛杵及師子王虛空譬喻水中月等有九行偈依彼九偈略說偈言
衝過無慈心 不共他無心
又依十力金剛杵喻故說二偈
處非處果性 眾生諸信根 種種道修地 過宿命差別 天眼漏盡等 佛力金剛杵 能刺碎散斫 癡鎧山牆樹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諸如來六力 次第三及一 所知境界中 離三昧諸障 及離餘垢障 譬如破散截 鎧牆及樹等 亦重亦堅固 亦不可破壞 如來十種力 猶如彼金剛 故說金剛杵 又依四無畏師子王喻故說二偈
譬如師子王 諸獸中自在 常處於山林 不怖畏諸獸 佛人王亦爾 處於諸群眾 不畏及善住 堅固奮迅等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知病苦知因 遠離彼苦因 說聖道妙藥 為離病證滅 遠離諸怖畏 善住奮迅城 佛王在大眾 無畏如師子 以知一切法 是故能善住 一切處不畏 離愚癡凡夫 二乘及清淨 以見我無等 於一切法中 心常定堅固 何故名奮迅 過無明住地 自在無閡處 是故名奮迅
地水火風等 彼法空中無 諸色中亦無 虛空無閡法 諸佛無障礙 猶如虛空相 如來在世間 如地水火風 而諸佛如來 所有諸功德 乃至無一法 共餘世間有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聲聞及空行 智者及自在 上上微細法 故示現五大 諸眾生受用 如地水火風 離世離出世 故說虛空大 三十二功德 依止法身有 如世間燈炷 明煖及色相 相應無差別 諸如來法身 一切諸功德 無差別亦爾 又依三十二大丈夫相水中月喻故說二偈
秋空無雲曀 月在天及水 一切世間人 皆見月勢力 清淨佛輪中 具功德勢力 佛子見如來 功德身亦爾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偈言
三十二功德 見者生歡喜 依法報化身 三種佛而有 法身淨無垢 遠離於世間 在如來輪中 眾生見二處 如清淨水中 見於月影像 是三十二相 依色身得名 如摩尼寶珠 不離光色相
究竟一乘寶性論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論曰已說無垢諸佛功德次說諸佛如來作業彼諸佛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教化眾生應知此依略說有二種法自然而行以是義故依諸佛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常作佛事故說六偈
於可化眾生 以教化方便 起化眾生業 教化眾生界 諸佛自在人 於可化眾生 常待處待時 自然作佛事 遍覺知大乘 最妙功德聚 如大海水寶 如來智亦爾 菩提廣無邊 猶如虛空界 於無量功德 大智慧日光 遍照諸眾生 有佛妙法身 無垢功德藏 如我身無異 煩惱障智障 雲霧羅網覆 諸佛慈悲風 吹令散滅盡 此六行偈義以十四偈略釋應知偈言
以何等性智 何者何處時 作業無分別 是故業自然 以何等根性 諸眾生可度 以何等智慧 能度諸眾生 又以何者是 化眾生方便 眾生以何處 何時中可化 進趣及功德 為果為攝取 彼障及斷障 諸緣不分別 進趣謂十地 功德因二諦
彼障謂無邊 煩惱及習氣 斷障謂大慈 及大悲心等 是名一切時 常種種因緣 如是等六處 次第說應知 如大海水寶 空日地雲風 諸地如大海 智水功德寶 菩提如空界 廣無中後邊 為利益眾生 二種業如日 能悉遍照知 一切眾生界 皆有如來性 如地中伏藏 猶如彼大地 體安固不動 為利益眾生 見彼我無別 客塵煩惱等 本自無體性 一切皆虛妄 如雲聚不實 起大慈悲心 猶如猛風吹 煩惱智障盡 如彼雲聚散 化事未究竟 故常在世間 從本際以來 自然不休息 問曰如向所說諸佛如來不生不滅若如是者即無為法無為法者不修行業云何自然不休息常教化眾生事答曰為示現彼諸佛大事斷諸疑惑是故依彼不可思議無垢清淨諸佛境界示現大事故以譬喻說一行偈
帝釋妙鼓雲 梵天日摩尼 響及虛空地 如來身亦爾
依此一行修多羅攝取義偈九種譬喻自此以下廣說餘殘六十六偈應知又復依彼廣說偈義九種譬喻略說彼義及以次第廣說遠離一切業 未曾見有果 為一切疑人 除諸疑網故 說九種譬喻 彼修多羅名 廣說此諸法 彼修多羅中 廣說九種喻 彼名智境界 快妙智莊嚴 有智者速入 具足佛境界 說彼天帝釋 琉璃鏡像等 九種諸譬喻 應知彼要義 見說及遍至 以離諸相智 身口意業密 大慈悲者得 離諸功用心 無分別寂靜 以智故無垢 如大毘琉璃 帝釋等譬喻 智究竟滿足 故究竟寂靜 以有淨智慧 是故無分別 為成種種義 故說釋等喻 為成彼義者 說九種見等 離生離神通 諸佛現是事 是名為略說 種種義譬喻 先喻解異後 後喻解異前 佛體如鏡像 如彼琉璃地 人非不有聲 如天妙法鼓 非不作法事 如彼大雲雨 非不作利益 而亦非不生 種種諸種子 如梵天不動 而非不淳熟 如彼大日輪 非不破諸闇 如彼如意寶
非不因緣成 猶如彼虛空 非不為一切 眾生作依止 猶如彼大地 而非不住持 一切種種物 以依彼大地 荷負諸世間 種種諸物故 依諸佛菩提 出世間妙法 成就諸白業 諸禪四無量 及以四空定 諸如來自然 常住諸世間 有如是諸業 一時非前後 作如是妙業 究竟一乘寶性論挍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論曰向說四種法自此已下明有慧人於彼法中能生信心依彼信者所得功德說十四偈
佛性佛菩提 佛法及佛業 諸出世淨人 所不能思議 此諸佛境界 若有能信者 得無量功德 勝一切眾生 以求佛菩提 不思議果報 得無量功德 故勝諸世間 若有人能捨 摩尼珠珍寶 遍布十方界 無量佛國土 為求佛菩提 施與諸法王 是人如是施 無量恒沙劫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施福無量 若有智慧人 奉持無上戒 身口意業淨 自然常護持
是人所得福 不可得思議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戒福無量 若人入禪定 焚三界煩惱 過天行彼岸 無菩提方便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禪福無量 無慧人能捨 唯得富貴報 修持禁戒者 得生人天中 修行斷諸障 非慧不能除 慧除煩惱障 亦能除智障 聞法為慧因 是故聞法勝 何況聞法已 復能生信心 此十四偈以十一偈略釋應知偈言
身及彼所轉 功德及成義 示此四種法 唯如來境界 智者信為有 及信畢竟得 以信諸功德 速證無上道 究竟到彼岸 如來所住處 信有彼境界 彼非可思議 我等可得彼 彼功德如是 唯深信勝智 欲精進念定 修智等功德 無上菩提心 一切常現前 以常現前故 名不退佛子 彼岸淨功德 畢竟能成就 五度是功德 以不分別三 畢竟及清淨 以離對治法 施唯施功德
謂忍辱禪定 精進遍諸處 慳等所治法 名為煩惱障 虛分別三法 是名為智障 遠離彼諸障 更無餘勝因 唯真妙智慧 是故般若勝 彼智慧根本 所謂聞慧是 以聞慧生智 是故聞為勝 又自此已下明向所說義依何等法說依何等義說依何等相說初依彼法故說二偈
我此所說法 為自心清淨 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 若有智慧人 聞能信受者 我此所說法 亦為攝彼人 自此已下次依彼義故說二偈
依燈電摩尼 日月等諸明 一切有眼者 皆能見境界 依佛法光明 慧眼者能見 以法有是利 故我說此法 自此已下次依彼相故說二偈
若一切所說 有義有法句 能令修行者 遠離於三界 及示寂靜法 最勝無上道 佛說是正經 餘者顛倒說 自此已下依護法方便故說七偈
雖說法句義 斷三界煩惱 無明覆慧眼 貪等垢所纏 又於佛法中 取少分說者 世典善言說 彼三尚可受
無漏智慧人 所說修多羅 以離於諸佛 一切世間中 更無勝智慧 如實知法者 如來說了義 彼不可思議 思者是謗法 不識佛意故 謗聖及壞法 此諸邪思惟 煩惱愚癡人 妄見所計故 故不應執著 邪見諸垢法 以淨衣受色 垢膩不可染 自此已下依謗正法故說三偈
愚不信白法 邪見及憍慢 過去謗法障 執著不了義 著供養恭敬 唯見於邪法 遠離善知識 親近謗法者 樂著小乘法 如是等眾生 不信於大乘 故謗諸佛法 自此已下依謗正法得惡果報故說六偈
智者不應畏 怨家蛇火毒 因陀羅霹靂 刀杖諸惡獸 師子虎狼等 彼但能斷命 不能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應畏謗深法 及謗法知識 決定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雖近惡知識 惡心出佛血 及殺害父母 斷諸聖人命 破壞和合僧 及斷諸善根 以繫念正法 能解脫彼處 若復有餘人 誹謗甚深法
自此已下依於說法法師生敬重心故說二偈
若人令眾生 學信如是法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識 彼人是智者 以如來滅後 迴邪見顛倒 令入正道故 自此已下依彼說法所得功德以用迴向故說三偈
三寶清淨性 菩提功德業 我略說七種 與佛經相應 依此諸功德 願於命終時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自此已下略說句義偈言
依何等法說 依何等義說 依何等相說 如彼法而說 如彼義而說 如彼相而說 彼一切諸法 六行偈示現 護自身方便 以七行偈說 明誹謗正法 故有三行偈 六偈示彼因 以二偈示現 於彼說法人 深生敬重心 大眾聞忍受 得彼大菩提 略說三種法 示現彼果報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